現有資料顯示,最早在1999年,上海市方面動議申辦2010年世界博覽會。當年,上海正因為成功舉辦了全球《財富》論壇,并吸引了數量達到歷屆之最的跨國企業參會而雄心勃勃。當時,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舉辦世博會是一筆好生意。但中國人相信。于是,3年后的2002年12月3日,上海與其他四國各自的申辦城市的代表,齊聚法國南端瀕臨地中海的美麗小國摩納哥,一見高下。
結果,中國人堅定的決心獲勝:將吸引超過歷史紀錄的7000萬人次參觀,可能是最打動正為重振世博聲威而絞盡腦汁的國際展覽局官員的承諾。
7年多的漫長籌備期過去了,經過幾多周折,上海終于迎來世博會開幕的盛典。那現在來看,上海的世博會到底是不是一筆合算的生意呢?
據上海財經大學世博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孫元欣近日估算,此次世博會將給我國帶來1.2萬億至1.5萬億元人民幣的產出效應。因為從歷史上看,加拿大舉辦1986年溫哥華世博會,直接支出為11.2億加元,增加產值28億加元,還為加拿大提供了6.3萬個就業機會。韓國舉辦1993年大田世博會的直接支出為2000億韓元,創造GDP3萬億韓元,同時新增加了20萬人以上的就業機會。
更有樂觀的看法認為,世博會的6個月將影響上海的60年,并將成為這個城市經濟轉型的戰略支點。
但也有輿論指出,上海世博會累計總投資規??赡苓_數千億元人民幣,是“史上最貴世博會”,擔心投資難以收回。面對質疑聲浪,上海市長韓正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專門出面澄清,稱世博會直接基建及配套設施投資預算一共花了180億元人民幣,加上6個月會期運營投入約106億元,而估計門票收入60億元,各類贊助和特許商品銷售可以得到100多億元。
韓正強調,由于世博主要建筑如中國館、世博軸、演藝中心及世博中心等均為永久建筑,可以長期分攤,因此收支兩本賬并非看起來那么難以平衡。
不過,熟悉中國國情的人都應該知道,任何一項規模足夠大的投資,如奧運會、世博會等,收支賬到底怎么算,對結果是很重要的,何況除了經濟賬,還要算別的賬。
前不久,世博會中國政府總代表助理徐波在一次半公開的論壇上,提到了Ben寫的那本《十二億火星人》,因為該書在調侃幽默的筆觸下,其實探討的是嚴肅的主題:東西方不同文化之間互相認知和理解的困難。
這位前任中國駐法外交官說,跨文化之間需要增進了解,需要對話和交流,而世博會提供了這樣一個難得的平臺,在184天的長長會期里,各種文化在此碰撞融合、求同存異。
不過他也承認,由于固有傳統和現實體制存在很大差異,要讓西方人完全理解和認同中國人的很多做法,時常是很困難,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中國愿意傾全國之力辦奧運、辦世博,這在很多西方國家不太可能做得到。
體制上、文化上的優劣長短,一直是政治家及學者們爭論不休的話題,延續30年的中國經濟奇跡,讓一些最堅定的懷疑論者也不得不修正自己的觀點。但是,任何時候,能客觀冷靜地審視自身真實狀態的民族,才更能獲得前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