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又被稱為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的生產,一般具有不可復制性,同時在生產過程中,往往耗費了大量的資源,單獨征稅且高征稅是理所當然的。國家應該對奢侈品消費征收高比例的稅收,這是一種針對人對社會索取的有效調節,一來可以有效地增加社會財富,二來可以有效地扼制資源浪費,三來可以重新調節分配,不至于讓財富過分的局部累積。
事實上,在國外,作為政府調節生產消費和社會財富再分配的手段,奢侈稅和奢侈品消費稅也被廣泛采用。比如瑞典的消費稅一般是20%至25%左右,對政府不鼓勵消費的一些商品,如奢侈品等,稅后價格可能翻幾番。
面對奢侈品消費市場的瘋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告訴記者,“重點在于如何引導。”他認為,對奢侈品征收高稅額,目的不是要放在財政意義的角度去考慮,也不是要消滅奢侈品,而是通過稅收、貿易政策等手段,引導消費者更理性地消費。
“關鍵是一個調整尺度的問題”,劉尚希認為,奢侈品也是消費品,對消費的拉動也有積極意義。一些先富起來的人比如一些企業家,擁有私人飛機我們無可厚非。但是國家在稅收方面要進行引導,中國的現實需要公眾從節能節約資源的角度去考慮消費,這一點也符合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
一位稅務系統人士也表示,對奢侈行為征稅,可以視為對高收入階層稅收的一種補充,能使稅收功能得到更公平的體現,同時迫使消費變得更趨合理性和公平性。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表示,中國奢侈品消費正在興起,不管多奢華的房子、汽車,都有巨大的市場,但奢侈品消費稅并未跟上。當前貧富兩極分化正在不斷加大,應該加強對奢侈品的征稅,而對一般消費品可以降低。
據了解,1994年中國開征了消費稅,2006年進行過一次調整,將游艇、高爾夫球及球具、高檔手表等在內的一些“奢侈品”列入了消費稅的征稅范圍。外經貿大學國際商學院王素榮教授表示,目前的課稅對象太窄,只有14種商品,應該在此基礎上進行調整,將過去是“奢侈品”而現在已是大眾生活必需品的商品清除,再與時俱進地增加一些。
在關于“奢侈品”的界定上,劉尚希告訴記者,“奢侈品”的界定范圍應該與時俱進,過去人們心目中的“奢侈品”與現在的“奢侈品”概念已經有很大的不同。當社會經濟發展變化到一定階段,既有的消費稅稅目滿足不了社會發展變化需要的時候,就應該適時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