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最近,某檢查組到甲公司進行例行檢查。甲公司被檢查年度實現營業收入1895萬元,應扣除的營業成本、費用及稅金(非增值稅及附加)等共計1415萬元。取得購買國債的利息收入90.6萬元,按照權益法核算的被投資方的虧損83.51萬元;營業外收入54.80萬元,營業外支出196.3萬元(含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63萬元);在發生的管理費用中,為開發新產品發生研究開發費用47萬元(未形成無形資產),業務招待費13萬元。公司按照賬面實現的會計利潤345.59萬元(1895+90.6+54.80-1415-83.51-196.3),適用25%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申報繳納企業所得稅86.40萬元。
根據上述數據,檢查組作了以下6項納稅調整:
1、因企業取得的國債利息收入免征企業所得稅,調減計稅所得額90.6萬元。
2、因從被投資方分擔的權益性投資損失不可以稅前扣除,調增計稅所得額83.51萬元。
3、因公益性捐贈超過可以稅前扣除的標準,調增計稅所得額21.53萬元(63-345.59×12%)。
4、因開發新產品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符合加計扣除50%的規定,調減計稅所得額23.5萬元(47×50%)。
5、按照業務招待費實際發生額60%的比例計算,可扣除的業務招待費最高限額為7.8萬元(13×60%)。按照業務收入5%。的比例計算,可扣除的最高限額為9.475萬元(1895×5%。)。因7.8萬元<9.475萬元,按孰低原則,故可列支的業務招待費為7.8萬元,超支額為13-7.8=5.2(萬元),調增計稅所得額5.2萬元。
6、發現多轉產品銷售成本93.01萬元,調增計稅所得額93.01萬元。
以上6項調整共調增計稅所得額89.15萬元(83.51+21.53+5.2+93.01-90.6-23.5),該企業應補繳企業所得稅22.29萬元。
檢查組按照上述調整事項撰寫檢查報告后送交審理組審理,審理組仔細復核后,對其中因公益性捐贈超過可稅前扣除標準進行的納稅調整提出質疑。審理組認為,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五十三條的規定,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不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準予扣除。年度利潤總額,是指企業依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計算的年度會計利潤。檢查組依據的345.59萬元利潤額雖是甲公司自行計算,但由于甲公司沒有嚴格按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計算,多轉商品銷售成本93.01萬元,造成利潤不真實,不僅需要調增計稅所得額93.01萬元,而且需要調增會計利潤93.01萬元,同時應該調增作為計算公益性捐贈支出的利潤基數。但檢查組認為,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五十三條的規定,年度會計利潤必須由企業按照企業會計制度(包括會計準則)的規定自行計算,如果企業計算有誤或因弄虛作假造成會計利潤不真實被納稅檢查發現并調整,則不屬于企業自行計算的范疇。所以不應該根據納稅檢查中發現的情形重新計算公益性捐贈支出會計利潤的基數,就像納稅檢查發現隱瞞的利潤額不享受企業所得稅免稅優惠一樣。
針對檢查組的解釋,審理組認為,《企業所得稅實施條例》第五十三條對“年度會計利潤”規定為“企業依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計算”,其主語雖是企業,但如果企業計算的會計利潤不符合會計制度的規定,此時即使依據企業自行計算的利潤,也因為企業沒有按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核算利潤而同樣不符合稅法規定,因此,不應該依據錯誤利潤額作為計算公益性捐贈的基數。此外,納稅檢查發現隱瞞的利潤不享受企業所得稅免稅優惠有明文規定,而少計算會計利潤不可以調增計算公益性捐贈支出的利潤基數沒有稅法依據。檢查組同意了審理組的意見,調增甲公司計算公益性捐贈支出的利潤基數93.01萬元。
分析
在日常納稅檢查中,有時會由于稅務人員對稅法條文有不同的理解,造成執行尺度不統一,導致執行結果差異較大。但是,不能簡單認為錯誤的理解不應該存在。結合上述案例,不能因檢查組的觀點錯誤而認為檢查組不應該與審理組辯論,通過辯論達成共識是最好的結果。如果意見還不統一,則可以在稅務部門內部擴大討論范圍取得共識,也可以填寫業務聯系單,通過業務請示的方式請上級稅務機關予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