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集體沒有一定的規章制度,就像公路上沒有紅綠燈,大家各行其是顯然不行。但是,有了規章制度,大家又往往比較反感,覺得班規制度就是管人的,是束縛自由的。甚至有學生甘冒天下之大不韙,與之發生激烈沖突,出現嚴重后果,造成師生關系緊張。那么,對于制度學生們究竟持什么態度呢?他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制度呢?隨機邀請了小學與中學的十幾名同學代表訪談,他們遠沒有我們想象中的拘束,很快就暢所欲言。
同學如是說
小何:班規不要太細,把人的手腳都捆住了,這樣很不自由,沒有自由的生活是最痛苦的生活。沒有自由,何談快樂學習,快樂生活?
小姜:班規太多,根本記不住。要隨便問一個同學,班規有多少條,估計也沒人說得出來。要是少一點,關鍵幾條,大家都很清楚,就好了。
婷婷:班規太嚴肅,語言枯燥,冷冰冰的。要是換成口語化的,帶有溫馨提示那樣的,就比較親切。我記得讀小學一年級時,老師還編一些順口溜,比如:一、進校進校說聲老師好,相互問候有禮貌;二、早讀 勤奮好學爭分秒,讀書瑯瑯氣氛好;三、升旗升旗儀式要做好,肅立致敬要做到……我到現在都記得。此外,班級里的規章制度如果能作一些裝飾,帶些卡通或者幽默圖畫什么的就更有趣了。
瑾瑾:班規都是老師命令的口氣,要怎么樣,不準怎么樣,一點都不尊重人。好像我們都是罪犯似的,讓人一看就反感。
小陳:班規都是些大道理,什么“熱愛祖國,熱愛集體,團結同學”等等,很空,不適用。不寫這樣的規定,難道我就不愛國了嗎?大道理聽多了,大家反而沒感覺了,原來對愛祖國愛人民這樣的字眼還挺有感情的,看多了就一點感覺也沒有了。
小龔:我覺得班規好多都是懲罰一類的,要求怎樣做,不準怎樣做,如果違反了就會受到相應的懲罰等等。沒有規定做到什么標準,就會得到什么獎勵表揚的。這不公平。
小蘇:我覺得班規是一種形式主義,老師平時說的好,“你們要注意平時表現啦,學期結束要記入你的綜合評價,表現不好的一票否決,得不到任何榮譽”。可是到了期末,表現再好成績不高也得不到榮譽,成績好的表現不好也照樣拿到獎狀。所以,老師再說班規如何重要,我們大家也就不那么相信了。
晶晶:我姐姐班的班規很好,只有四個字,“凈、靜、競、敬”,簡潔明了,大家一看就記得。
林林:我小學時遇到一班主任,她定的班規全是順口溜,“上課鈴聲響,趕快進課堂。文具擺放好,眼睛看前方。起立要站直,對師有禮貌。坐姿要端正,上課要聽講。發言先舉手,回答要響亮。尊師又守紀,老師夸我棒”。好聽又有趣,我們下課都比賽誰背得熟呢!
陽陽:班規最好由我們自己定。我以前的班主任就很好,每學期開學他都列出幾大類,比如衛生、紀律、學習、生活等,接著讓每個小組圍繞這幾項制定出規章制度來,然后再全班收集起來,在全班同學面前一條一條通過。最后老師與幾個文筆好的同學一起潤色一下,公布試行。如果中途發現問題,還可以在班會上提出來,大家討論修改。我覺得這樣管理很民主,這樣的制度大家都喜歡。
童童:我就沒見過制度還有好的,全是管人的。以前我們也有個班主任搞過這種民主討論班規的,可是沒幾天就給推翻了。為啥呀?根本不頂用,跟學校的常規檢查制度不配套,一連幾個星期都沒得到流動紅旗。老師一生氣,宣布班規作廢,重新制定了一套。一開始,她嚴防死守緇銖必較,嗨,連續幾周咱班還真就得了流動紅旗了。所以呀,我們這老師再也不提民主討論班規的事了。
源源:我們的班主任特會表揚人,他定的班規全是贊揚人的話。“你的著裝整潔又大方,誰見了不說你愛干凈呢!”“你的抽屜擺放有序,一看就是個有條理的人。”“你這么有禮貌,見到老師都是鞠躬行禮,真有修養。”等等。所以,我們班同學特愛開班會,因為每次開班會班干部或者老師總結,都是用班規語言總結,說某某怎么怎么好。同學們如沐春風,一個個開心極了。
主持人:哇,這樣的班規真有意思。我想問一句,那你們班有同學犯錯嗎?
源源:哪能沒有犯錯誤的。不過只要他犯錯誤,他就慘了,要把他犯錯的那一條面朝大家說一百遍,羞死人了。
老師如是說
對班規,班主任老師有自己的看法,在一次班主任工作座談會上,老師們紛紛發表意見。我們收集了幾位老師的觀點羅列如下:
張老師:班級管理千頭萬緒,要是什么事都要班主任去過問,累死了也管不過來。所以要定下制度,把一些常規的要求列出來,讓學生能明晰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定出制度,就相當于告示出臺,誰再犯錯,就是明知故犯,挨了罰也能信服。
劉老師:我們班從來都不制定什么班規,但是每學期都是文明班級。一個班級管得好不好,關鍵要看班主任跟得勤不勤。小學生哪懂什么班規不班規的?班主任就是班規,班主任講一些基本要求,學生照著做,如果做錯了就得接受批評。第一次原諒,第二次就要在全班同學面前檢討,第三次還犯錯,就要接受懲罰了。所以,我班的學生都很自覺,很少犯錯的。
何老師:其實劉老師說的還是有班規的,只不過你的班規不是貼在墻上,而是掛在你的嘴上。我倒認為班規不管是掛在墻上還是嘴上,關鍵是要起作用。
陸老師:好的班規有一種力量,不需要劍拔弩張,驚天動地,和風細雨就能化解矛盾,把事情做好。我記得有一個班主任組織一次溫馨提示語比賽,把班級學校的規章制度改成溫馨提示語,人人參與,擇優錄用,制定成一冊。學生很高興,參與熱情很高,可見很受歡迎。
肖老師:讓學生訂班規只是一種理想,要是學生都能那么自覺,可以不用訂什么班規了。還不就是因為學生屬于未成年人,不懂得自律,喜歡玩鬧,越是禁止的他越喜歡去嘗試,所以才定出規矩來約束,告訴他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通過扣分批評等方式警告他,采取什么行動,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如果真要放手讓他們去制定班規,那好了,上課可以自由行動,走路不要排隊,想說話就說話,遲到也沒關系了。那樣的結果可想而知了。
管老師:好班規其實可以從學生中來,也可以由老師主導,學生參與進行。像我們的學生比較小,自己制定規矩有困難,老師制定就比較方便可行。我針對孩子的特點,圍繞養成教育的主題,編了一些禮儀歌,讓學生傳唱。孩子們記得開心,平時也能自覺照著做。偶爾有錯的,我們會讓他背背禮儀歌,反省自己,提醒自己。我覺得效果也挺好的。
李老師:我看過一本書叫《優秀是教出來的》,介紹了美國一個年輕的小學教師克拉克憑著他的熱情,將最調皮頑劣的“困難學生”教得彬彬有禮,成績突飛猛進。他因此榮獲“全美最佳教師獎”,被美國總統接見過三次。他定了55條班規,都是非常具體的、口語化的要求,讓學生一目了然又容易接受。我覺得非常適用。比如:1. 與大人應對,要有禮貌,有分寸;2. 與人互動,眼睛要看著對方的眼睛;3. 別人有好表現,要替他高興……克拉克老師制定出的班規用描述性的語言,呈現出的是一種叮囑,一份信任,更是一種生活。“如果有人在講話,不管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都不應隨意插話或打斷,眼睛要直注視著講話的人;如果又有別人講話,應該把身體轉過去,正對著那個人……”對于這樣的班規,我們看起來可能會感覺有些繁瑣,但細細品來,則讓人回味無窮,受益終生。至于班規為什么要制定得那樣具體,用克拉克本人的話說:“越是明確具體,收到的效果越好。”看到這些我就想,這不就是我們中國學校中所倡導的養成教育么?但是,似乎我們的學校里很少有人這么總結成班規的。
筆者視點
規則是遵守秩序的保障。崇尚與遵守規則,對于個人來說,它是一種良好的習慣;對于班級來說,它是一種良好的班風。制定班規,依托班規對學生進行規則教育、責任教育應該是班級德育的重要內容。規則更是一種文化,一種凝聚思想和情感的磁場,對于其中的組織成員不只是約束管理,更多的是熏陶教養。正因如此,班規的價值就不只具有表面的管束,更重要的是內在價值的引導、指向,以及品德、情感的潤染。基于此,我們重新審視班規,反思傳統的班規要求與執行中的偏差,原來實踐中遇到的諸如學生逆反、敵視班規的糾結就能迎刃而解了。
在制定班規時,最好做到:1. 民主管理,尊重學生;2. 內容精簡,務實具體;3. 錘煉語言,融入溫情;4.頤養班風,功在詩外。班規其實屬于班級制度文化的范疇,是班風重要的組成部分。良好的班規制度有利于優良班風的快速形成,同時良好的班風更容易使每一項新規定迅速為全體成員所接受。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努力使學校的墻壁也會說話。這實際上就在要求我們改變那種有環境而無環境文化的狀況,賦予班級環境以一定的人性關懷和教育意識。即使只是貼在墻上的一張紙,承載的卻是教育者的思想和情感。
(作者單位:江蘇射陽縣解放路小學,廣東東莞市虎門外語學校)
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