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個出了名的問題孩子,逃學,搗蛋,捉弄老師,欺負同學,可謂“無惡不作”。同學怕他,討厭他,對其避之惟恐不及。老師也對他漸漸失去了耐心,放任自流。他的父母,一個重病纏身,一個苦于生計,想管也管不了。除了偶爾被老師拿著花名冊點到名字外,他已經差不多被人遺忘了。
這是個偏僻的山區學校,貧窮是籠罩在很多孩子身上的共同特征。每年,學校都會擬定一份名單報給教育局,以方便那些好心的捐助者選擇資助對象。很顯然,并非每個孩子都能上這份名單,有幸被選上名單的,都是品學兼優的孩子,學校會在每個名字的后面,附一份該同學的學習和表現情況,這是關鍵的一張紙,很多捐助者就是據此選擇他們要幫助的孩子。因此,能上名單,就意味著不但可能得到一份資助,而且,也是一份“榮譽”,它說明了學校和老師對自己的肯定。
又一批名單報上去了。
一天早晨,還沒有上課,他早早地來到了學校。這是他第一次這么早走進學校。在班主任的辦公室外徘徊了許久,他下定決心,走了進去。他從書包里,小心翼翼地摸出一張紙片,遞到老師面前:“老師,這是我昨天收到的匯款單,是一位上海的叔叔捐給我的學費。謝謝老師!”
老師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也收到了捐助?而老師清楚地記得,報上去的名單里,根本沒有他的名字啊。老師接過匯款單細看,收款人果然寫著他的名字。雖然心存疑惑,老師還是決定,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全班同學。
當老師在班上宣布這一消息時,教室里一下子變得鴉雀無聲,所有的眼睛都齊刷刷望向他。疑惑,羨慕,感嘆,什么表情都有。而第一次被這么關注,他激動得滿臉通紅,腰板挺得筆直。他從來就沒有坐得這么端正過。
這天,他第一次沒有在課堂上搗亂,每一堂課,都聽得非常認真。
放學了,他才收拾書包,跟在同學們的身后,走出學校。這是他難得一次沒有早退,按時放學。
第二天,他又是一早來到學校。教室里還沒有人,他將教室的地,掃了一遍,然后,坐下來,打開書本,讀書。同學們陸續走進了教室,驚詫地看著他。上課了,他第一次按時上交了作業本。
他驚人地變化著。不再遲到,不再早退,不再惡作劇,不再四處搗蛋。上課時,他安靜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聽老師講課。老師提問時,他第一次舉手發言。月考時,他的試卷上,第一次沒有出現紅色……
班主任對他做了一次家訪。
他拿出了一沓信。“這都是資助我的叔叔寄來的。”他忽然有點不好意思,“叔叔在信中說,是老師推薦我的,老師在推薦信里說我是努力、上進、優秀的孩子。我沒想到老師會這么夸我。”他偷偷瞄了一眼老師,黑黑的臉,泛出紅暈。“叔叔還說,他會一直支持我上學,直到我上大學。我不會讓老師和叔叔失望的。”他緊緊地咬著嘴唇。
老師一臉迷茫,這份推薦信顯然不是他寫的。怎么會這樣呢?老師也想不明白。但是,不管怎樣,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徹底改變了。老師堅定地拍拍他的肩膀。
謎底直到幾年后,才被揭開。他考取了一所重點大學,資助人也趕來慶賀。班主任老師私下里問資助人,當初為什么會選擇他這樣一個問題學生?資助人一臉不解,你們的推薦表上寫的是優秀學生啊。資助人正好帶來了最初的那張推薦表。班主任一看,上面潦草地手寫著許光軍。那是另一名學生。而他的名字叫許輝。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