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之一。他在1944年的時候就提出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即要把兒童的頭腦、雙手、嘴、空間、時間都解放出來。其中,我感觸比較大的是后面兩種,即解放兒童的空間和時間。
其一,解放兒童的空間
陶行知先生說:“從前的學校完全是一只鳥籠,改良的學校是放大的鳥籠。要把小孩子從鳥籠中解放出來。放大的鳥籠比鳥籠大些,有一棵樹,有假山,有猴子陪著玩,但仍然是個放大的模范鳥籠,不是鳥的家鄉,不是鳥的世界。”六七十年前是如此,現在有改善嗎?沒有。我們如今的學校依然是放大的鳥籠,只是鳥籠里多了一些現代化的設備。這樣的鳥籠能為鳥兒提供充足的營養,培養開闊的視野嗎?這樣的環境里,創新能力從何談起?
所以,“我們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會中之士,農,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對宇宙發問,與萬物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學習。創造需要廣博的基礎。解放了空間,才能搜集豐富的資料,擴大認識的眼界,以發揮其內在之創造力”。
這些道理想必大家都懂。但問題的關鍵是,為什么我們遲遲未能真正地解放孩子們的空間呢?為什么大自然總是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樣,成為美好詩意的夢幻般永遠不可觸及的理想之境?整天在鳥籠里看星星,能成為天文學家嗎?整天在鳥籠里嘰嘰喳喳地唱著古老的歌謠,能唱出大森林的絕唱嗎?站在鳥籠外的觀者,還要在一邊指手畫腳:人家國外的鳥兒為什么唱得比我們這些鳥兒好聽?人家多有創新能力,人家隨便一唱都能獲諾貝爾大獎。是不是咱這鳥籠還不夠先進,還不夠寬敞?于是乎,大興土木,各地紛紛建設了新的鳥籠,更先進也更寬敞了。鳥籠變化了,唯一不變的是,鳥籠依然還是鳥籠。
正如茅衛東老師所說的,我們缺少宏觀視野,缺少公民意識,缺少陶行知,缺少蔡元培。“社會的改變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制度的改變并非只是決策問題。從改變心態開始,從改變認知開始……”(茅衛東)無論是教育家還是一線教師,我們都需要從改變認知開始。我們要明確知道我們的學校不該是鳥籠,那么我們的學校應該是什么?我們的教育究竟是什么?
關于學校,愛因斯坦認為不能把學校簡單地看做是一種工具,不能認為知識是死的,學校應該為活人服務,應當發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質和才能,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個人。陶行知也認為學校應以生活為中心,學校應該是以學生全人、全校、全天的生活為中心的活學校,而不能是只在書本上做工夫的死學校,也不該是介于兩者之間的不死不活的學校。
關于教育,蘇格拉底說“教育是靈魂的喚醒”;柏拉圖說“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能力”;盧梭說“教育是人格的成長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是以成熟的生命哺育成長中的生命;以成熟的思想點燃尚未成熟的思想;以飽滿的靈魂填補空虛的靈魂”;杜威說“教育即生活”。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教育即解放”。
肖川老師對“解放”的詮釋是:“把人從相互敵視、相互防范中解放出來,從心靈之間永無寧日的戰爭中解放出來,從狹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羈絆中解放出來,把人從依附、盲從和定勢中解放出來,把人從習俗、傳統、群體壓力以及本能欲望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這就是教育的使命。任何教育無論它處于什么層次,以哪一方面為側重點,致力于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都應是其安身立命之所,都是其根系所在,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應是其根本性內涵。舍此,教育就不成其為教育。”
這里每一種的解放都是一項重大而艱巨的任務啊,我們目前的教育仍任重而道遠。
其二,解放兒童的時間
陶行知說,“現在一般學校把兒童的時間排得太緊。現在的中學校有月考,學期考,畢業考,會考,升學考,一連考幾個學校。有的只好在鬼門關去看榜。連小學的兒童都要受著雙重夾攻,日間由先生督課,晚上由家長督課,為的都是準備趕考,拼命趕考,還有多少時間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會的寶貴知識呢?”如今的學校,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啊。有日考,周考,月考,期考,還有各級各類的統考。其考試之頻繁,似乎可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了。在這樣的考試制度下,如何能產生富創造性的兒童?談何創造的兒童教育?
陶行知認為“一般學校把兒童全部時間占據,使兒童失去學習人生的機會,養成無意創造的傾向,到成人時,即使有時間,也不知道怎樣下手去發揮他的創造力了。創造的兒童教育,首先要為兒童爭取時間之解放”。天剛蒙蒙亮的時候,街上走得最多的人群就是學生。上午上課得到中午12時整才能放學回家,下午雖則上課三節,一節體育鍛煉課,但在校時間仍然是4節課,下午5時30分放學,6時30分就又得坐在教室里了。晚間在班級自修3個小時,然后才得以回家。這樣從早晨起床到夜間睡下,只有中午和傍晚一點吃飯時間,如此,我們的孩子該拿什么時間來向大自然學習向社會學習呢?拿什么時間搞研究性學習?最后為了學分,就總會流于形式,甚至滋生學術腐敗。
中學如此,小學也好不到哪里去。我兒子目前小學五年級,可每天中午老師都會布置一些作業,放學回來就寫作業,占用了午休時間。下午放學回家,又是接著寫作業。有抄寫的、聽寫的、背誦的、計算的,書上的,練習冊上的,有些家長還給多買一些課外補充的學習資料,臨近期末還幾乎每節課都測試評分,期末統考,各學校排隊。老師壓力大,孩子壓力大。每天晨起,孩子就面露難色,一點也沒有一種要去學校的沖動和喜悅。帶著這樣的心情求學,能有一個愉快的童年嗎?
只要一開學,孩子每天的時間就被學校的教科書占著了,閱讀課外書的時間少了,甚至沒了;孩子自己感興趣的探究,也沒法繼續下去了;孩子沒有動手的時間,即使有一些創新的想法,也沒時間去實踐。看著孩子苦惱的樣子,我心里就很不是滋味。孩子畢竟是孩子,好玩是天性。稍微玩一下,或者他的一些思想特別有創意的時候,他就激動地急于去實踐,去設計,去制作。這樣一來,時間就過得飛快。待他的創意告一段落時,家庭作業就得熬到夜里十點了。有時候我不得不勸孩子,還是先做家庭作業,再玩自己的東西。但每次作業做完,也基本上九點多,洗澡睡覺,時間也一樣很緊張。而且,我們心里也很清楚,有些作業可有可無。
總之,無論是小學教育還是中學教育,均存在大量占用兒童時間的問題。這也許是創新人才越來越少的一個根本原因。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每天應當有四五個小時,既不用來學校上課,也不用來在家里復習功課。這些時間應當讓他用在多方面的智力生活上。如果少年學生除了教科書以外什么都不閱讀,那他就連教科書也讀不好。
我們應該解放孩子的時間,讓他們有獨立玩耍獨立思考的時間。有的家長在五天之外,還將雙休日安排得滿滿當當的,這是極不明智的。原本五天就已經夠壓抑的了,如果孩子連雙休日的時間都被剝奪了,那么他真的連自由呼吸的時間都沒有了。肖川老師說沒有閑暇就沒有自由發展,沒有自由發展,就沒有對世界的深刻獨到的感悟、體認、理解與把握。“學校”在希臘語中就是閑暇的意思。我們應該有足夠的理由解放孩子的時間,為什么我們卻不這樣做呢?難道,我們就是以扼殺孩子創造的天性來施行我們的所謂的教育的嗎?
真希望陶行知先生的呼聲能延綿到今日,并像春風一樣,吹走教育的陰霾,吹來教育的新生與兒童的笑聲。
(作者單位:福建龍巖一中)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