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不少中小學生都把學習看成是很苦很累的事情。作為一個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在多年的教學過程當中,對孩子們痛苦地學習的狀況深表同情。雖然,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當今的高考制度下的應試教育,使得絕大多數中小學校不得不片面地追求升學率。我想,作為一名普通的高中數學老師,我所能做的就是在教學當中,充分了解每個孩子的個性,讓他們在繁重的數學學習中學得輕松一點,快樂一點。在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的同時,特別應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教會他們不但學會自主學習,而且在學習當中能找到更多的樂趣。
什么是個性呢?現代心理學一般把個性定義為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即一個人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傾向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個性又是在個體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他在很大程度上受社會文化、教育教養內容和方式的塑造。在學校教育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每個學生都具有一些不同的、經常表現的心理特征,這也是每個個體區別于他人的重要標志。隨著社會現實和生活條件、教育條件的變化,年齡的增長,主觀的努力等,個性也可能會發生某種程度的改變。特別是在學習生活中經過重大挫折,往往會給個性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從而影響個性的變化,這就是個性的可塑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做人,而關注學生的個性正是以人為本的精神的體現。能力是人們表現出來的解決問題可能性的個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任務或達到目標的必備條件。能力直接影響活動的效率是活動順利完成的最重要的內在因素。
數學這門學科,主要培養計算能力、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空間的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創新能力等。
當前高中數學教學中,普遍學生都覺得數學難學,尤其是普通班的后進生,數學成績常常是不及格甚至是十幾分。雖然我們老師也都不懈地努力試圖改變這種現狀,但收效總是不夠理想。分析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學生個體方面
1.求知欲望差,成績不好易產生挫敗感。這部分后進生在數學認知結構缺陷的背后,則更進一步隱藏著非智力因素的發育不良,因而對數學學習無興趣,沒有積極向上和奮起直追的學習動機,缺乏剛毅頑強的性格和百折不撓的意志,成為學習的真正失敗者,嚴重影響他們的個性發展。
2.思維能力差。由于個體存在著差異性,這部分學生主要反映在思維能力上,普遍缺乏理性思維、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不能準確地把握數學概念及概念之間的聯系,不能有條理地描述數學問題和求解過程,于是面對高度抽象的高中數學內容,多數學生感到力不從心。
3.知識基礎薄弱或舊知識定勢過強。一部分學生是由于知識基礎薄弱,甚至對基本的數學定義、法則、公式等模糊不清,不具備基本的計算能力、數形變換能力,因而造成接受新知識困難。另外還有一部分學生,是由于舊知識定勢過強而又缺乏理性判斷和心理認同能力,即在知識的擴充過程中,某些長期運用已形成定勢的內容使學生對與之存在差異的知識產生心理認識上的障礙。如初中階段一直接觸和研究平面圖形,形成了強烈的視覺上的習慣,從而給立體幾何教學帶來認知上的困難,特別是差生一旦產生這種思維定勢就很難改變。
二、教材內容
1.高中數學具有知識容量大,思維跨度大等特點,而學生的實際能力跟不上,學生在知識的許多方面欠缺,當面對大容量的知識信息及一些綜合性較強的數學問題時,就感到無從下手或思維混亂;學生聯想能力不夠,面對教材中跳躍式的大跨度思維,就會出現思維方面的障礙。即使在老師的適當分析、引導和點撥下,學生也很難理解。
2.數學教材本身缺少可讀性,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高中數學教材雖然在知識的編排與闡述上有相對較高的嚴謹性和科學性,符合知識結構的邏輯順序,但在知識的闡述形式上卻是平鋪直敘,忽略學生的心理要求,而且語言單調、枯燥,使得學生不愛看書,不會利用教材學知識,失去了教材本身應有的作用。
那么作為教師,應如何消除這類后進生的自卑感,使他們數學成績有較大改觀呢?應采取以下幾方面措施:
一、應研究學生的差異,有效實施差異教學
在對學生認識不全面,也不清楚他們有什么特殊需要情況下,就把學生的學業成績差異完全歸結為學生的智力差異,認為學生成績差是腦子笨,這種做法是不對的。認識上的片面性往往會大大降低教育教學的效率,實際上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
學生的差異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是個體內的差異;二是個體間的差異。個體內的差異,主要是指個體系統內各因素不同發展水平上的差異,如一個人所具有的能力、興趣等的不平衡:有的學數學能力強,但學音樂的能力不強;有的善于思考,但記憶力并不好;有的喜愛體育,但不喜歡音樂等等。個體間的差異,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如甲生較乙生勤奮,但不如乙生聰明,丙生英語成績好于丁生,但理化成績不如丁生。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在實施差異教學前,必須對學生進行差異檢查。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尤其是后進生,更應注意表揚的藝術。給后進生適當的機會表現自己,樹立自信,比一味地批評責備更加有效。數學老師的所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應有合適的層次的學生能回答,使得各類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吃”飽,從而使學生的能力得到相應的提高。這是對老師提出的一個很高的要求,只有充分了解自己學生才能做到這點。
二、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
教學方法是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動作體系。每種教學方法就其本質來說,都是辯證的,它們都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每種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決某些問題,而無法解決另一些問題;每種方法都可能會有助于達到某種目的,卻妨礙達到另一些目的。巴班斯基指出:“教師對教學法的多樣性的概念了解得越多,他與學生的交往越全面,教師的科學基礎知識越廣泛,那么教學法就會越靈活、越有成效、越明確,因此,多種被選擇出來的方法的綜合就是最優化的。”教學的靈活多樣性還體現在教師對一些課堂現象的敏感反應及對教學的應變上。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情緒表現,靈活地調整教學方法。
三、進行有效的個別輔導
學生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而集體教學的最大弊端就是難以完全照顧差異,滿足學生的需要。為彌補這點不足,個別輔導便成了教學的重要輔助形式,成為滿足學生個別需要的重要途徑。按照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以群體教學為主,輔之以個別教學的組織形式,可使95%以上的學生達到傳統教學條件下少數優秀學生取得的成績。按照“掌握學習”的理論,只要給學生提供必要的認知前提行為、積極的情感前提特性,并接受高質量的教學,那么學習成績之間的差距將縮小到10%。
四、創建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
學生的差異和環境有關,而照顧學生的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又需要一個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
1.教師要平等地對待班級學生。一些實驗數據表明:如果教師平等地對待班級學生,同時結合一些其他方法,學生的平均水平就能達到個別教學方法所能達到的學習水平。在課堂中,教師要盡可能地使每一個學生均等地接受教育,和大部分同學進行眼神或語言上的交流,如對他們報之以微笑,給予贊美之詞,絕不挖苦諷刺,積極鼓勵所有同學參與課堂。因此師生間民主平等、相互尊重有利于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學生的這種熱愛教師的情感也會遷移到學習上來,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
2.教師要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無條件地關心和照顧學生,給學生以信心、勇氣。要建立互助的師生關系,教師不居高臨下,不是逼迫他們學習,而是幫助他們學習,教師要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有好學上進的一面,包括那些后進的學生。學生也可以成為教師的助手。教學中的問題,教師可以和學生商量,教什么,怎么教,請他們出主意,這樣不僅使學生積極參與,而且教師也更能了解學生的實際,教學更有針對性,教學氣氛也更加和諧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對于不同學生的發展,提高全體學生的能力是尤為重要的。
總之,在教學中要求教師要充分研究學生的發展規律,最大限度地激發每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既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打好全面的基礎,從素質結構上體現個體內差異的合理性,又要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和優勢。只有真正實現因材施教,才能體現面向全體學生。給每個學生提供適合他們自身發展的方式,促進他們最大限度地發展和能力的提高,我相信只要我們教師付出更多的努力,經常對教學進行反思,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我們的學生就一定能在數學的學習中找到無窮的樂趣。
作者單位:江蘇前黃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