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作為國家課程基本理念的重要體現,意在糾正過去單純注重知識傳授、忽視兒童心靈的弊端。在多年的教學改革過程中,我對此理解為還孩子們一個“激情、開放、感悟”的課堂。以下是我的一點小學語文教學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
一、給孩子一個“激情”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充滿熱情的學習,我們應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自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做操》這篇課文時,把一張畫了太陽的圖片貼到黑板上,讓孩子們站起來,面向太陽,跟我一起一邊做動作一邊讀課文。當做完一遍,我又把圖片拿到教師的另一個地方貼上,讓孩子們繼續跟著我做。“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于課文、作者、情境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知,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對于“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張開大嘴吧,所以是三點水旁。
2.讓孩子們充分的交流。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孩子們一個“激情、開放、感悟”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3.在生活中學語文。“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我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三、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別人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桂林山水》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后,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別人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
總之,我力求每一堂語文課都能用自己的激情點燃孩子們的熱情,讓孩子們充分展示自我,把別人的情感和語言變成自己的情感和語言,構建一個充滿生命活力、豐富多彩的課堂,真正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作者單位:同江市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