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課教材內容枯燥,過分空洞,抽象呆板,理論成分占很大比重,加上學生缺乏一定的感性知識,往往不感興趣,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教不得法。我就基礎會計教學內容,結合我們所教的學生實際,采取了“問題導入”“示例選擇”“以案釋理”“模擬實務課”等教學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問題導入法
傳統的教法是從概念入手,安排教學活動,這樣教學常常使學生感到枯燥,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針對這一弊端,我在專業課教學中針對不同的內容,注意導入課的設計,采用了問題導入法,把新知識的有關內容設計成問題的形式,師生共同參與,也能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使教學活動開始首先讓學生接觸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層層深入進行分析,從中歸納出需要的定義,或其他結論,使他們親自經歷發現知識,學生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能有力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例如:我講到固定資產概念時為了說明什么是固定資產,我首先提出一些資產,讓學生分析回答哪些是固定資產,進而講述一項資產是否屬于固定資產,既要看它的使用期限和單位價格標準,更要看它在經營中所起的作用和職能,或者其購置的目的。如某機器制造企業將自產的機床(單位價值為6000元)大部分作為待售商品存放在企業的倉庫里,少數留作企業自用,對于待售的機床只能列為流動資產(存貨),而留作自用的機床應作為固定資產來管理,這樣,水到渠成的得出“固定資產”:是指使用期限較長,單位價值在規定標準以上,并且在使用過程中保持原有實物形態的資產這個概念。
教學實踐證明,課堂教學中的導入新課環節是整個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恰當的導入法對教材的情節之間,層次之間,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好的導入如同橋梁,聯系著舊課與新課,引導學生的思維,調節課堂節奏,這就需要專業課教師在講述時熟練掌握知識點,周密地設計問題,使問題由淺入深,使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鍛煉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示例選擇法
示例教學是課堂教學中一個主要內容,示例選擇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掌握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構建新知識結構,而且可以通過思維能力的訓練不斷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中選擇不同的示例,能使學生在多種方法中比較領悟到真諦,就教材整體而言,增加示例數量,可以大大改善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關系,提高教學理論可操作性,較快地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掌握技能。
比如,講到資金籌集方法時我舉了實體公司,采用資金時間價值規律籌集資金解決企業經營中的一些實際決策,來講解資金籌集在實踐中的應用,在不斷深化市場經濟體制中,企業作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要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四自”企業,這就要企業科學地使用資金時間價值這一規律,為企業經營決策服務。
通過示例教學,我們得出結論,資金是企業運作的關鍵,資金籌集是資金運動的命脈,對選擇最佳投資方案和回收時機爭取最佳運營效益和投資回報,提高決策的科學水平,都具有現實意義。
“示例選擇”教學既可以節約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又可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而且生動形象直觀性強,既便于學生儲存記憶又便于學生展開聯想。
三、以案釋理法
案例分析教學,是指在老師的指導下,把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現場,深入角色,再現案例情景,以提高學生實際運作能力的一種方法。
在講增值稅時,我對教材規定的理論,以及同日常情節關系密切的法律、法規,通過典型案例引入教學,深入淺出地進行了解釋,力求使之通俗準確、生動、形象,滿足學生學習的要求,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運作技巧,加速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這樣同學們根據所學理論知識在不受任何外界干擾和影響下對案例進行客觀分析與評價,作出判斷,果斷決策,使學生在不離開學校的條件下,能在短期內接觸并學習大量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以彌補實踐經驗的不足和實際運作能力的缺乏。這種能力絕不是靠讀書就能完全達到的,而實施“以案釋理”教學就會使學生突破原有的范圍,拓寬知識領域,提高實際運作能力,避免死記硬背各種條款。
“以案釋理”法這需要專業課教師必須根據理論基礎要求精心策劃案例,歸納整理,使案例與整個課程構成一體,否則就達不到預期效果,使理論與實際相脫離。
四、模擬實務課法
模擬實務課是中等專業學校一門提高學生理論知識,培養學生實務操作技能的實踐課,目前有很多中等專業學校也分別設置模擬實驗室,為促進學生提高能力起到應有的作用。但我們學校沒有這種環境。為了使學生能夠學習一些專業技能,我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到有關企業要一些實際報表,引入課堂印發給學生,讓學生親自當會計,當納稅人。
例如講到納稅申報,我就把申報表引入課堂編制了納稅有關內容,印發給學生,讓他們以一個納稅人的身份向稅務機關申報納稅,進行填報,在實踐中學生們都做得很認真,而且填制項目都很完整,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納稅申報的內容,而且增強了納稅意識,收到很好的效果。學生在實踐中,都掌握了不同程度的專業技能。
作者單位:吉林市經濟貿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