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計算一直是學生普遍感覺頭痛的一個知識點,特別是時間計算是地理高考命題的重點。時間計算涉及地球運動、地理位置和計算技巧。知識點多,難度大,是學生學習的難點。雖然地理時間計算的方法多種多樣,但各種方法都必須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快和準”。歸納起來地理時間計算題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由經度差計算地方時或區時;
2.由日照圖推算日期、地方時或區時;
3.由新舊一天的范圍求某點時間;
4.由日出日落時間求經度;
5.由鐘表顯示時刻求經度或時區;
6.由日出日落時間計算晝夜長短;
7.由日出日落時間推斷季節;
8.由日照圖所示時間判斷地理現象;
9.考查理論日界線與實際日界線與時間換算;
10.由某地時間求全球新舊一天范圍;
11.由日出日落時間推斷南北或者東西位置。
本文就自己多年地理教學中總結的方法“形象豎式”法提出來與廣大同仁共勉。
一、基本方法
眾所周知地理時間計算中“東加西減”地運用學生最容易出問題,我們根據大家熟悉的“左西右東,東邊地點的時刻總是比西邊地點的時刻早”地原理,把時間計算中的兩地按實際位置擺放:東側地點的經度寫在右邊,西側地點的經度寫在左邊;這樣就可以計算出兩地的經度差或時區差,再根據其中一地的地方時或者區時就可計算出另外一地的地方時或區時;這里要特別注意兩地的經度差或時區差地計算要從經過0°經線這一側計算,不能從經過180°經線的一側計算。不然“東加西減”中兩地的東西方位將無法確定。另外,把兩地的時間(地方時或區時)按照“東早西晚”的原理,時間早的放在右側即“東早”,時間晚的放在西側即“西晚”,然后就可以計算出兩地的時差,再根據其中一地的經度就可計算出另外一地的經度。
二、方法運用
1.地方時的計算
首先明確地方時的有關概念:
①地方時: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
②確定:某地一天中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的時刻,地方時為12點。
③地方時與經度的關系: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地方時相差4分鐘,經度相差1°。
例題1 我國領土最西端(約73°E)在帕米爾高原上,3月21日,我國領土最西端日出時此時北京時間為()
A.8時18分B.9時8分
C.10時28分 D.11時18分
解析:北京時間,即120°E的地方時,我國領土最西端與其相差(120°-73°)=47°,時間相差47×4分鐘=188分鐘=3小時8分鐘,3月21日,我國領土最西端(73°E)日出時間的地方時為6時,因此,北京時間比其早3小時8分鐘,即北京時間為6時+3時8分=9時8分,正確選項為B。豎式如下:
■
用同樣的方法還可以計算某地的經度,方法如下:
例題2 已知75°W的地方時是12點,乙地的地方時是9點40分,問乙地的經度是多少? (答案:110°W)
2.區時的計算
有關概念:
(1)時區的劃分:全球每隔15°劃分為一個時區,共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以中央經線向東向西各度量7.5°為該時區的范圍。
(2)區時:是一個時區共用的時間,每個時區都把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該時區的區時,全球共分為24各時區,所以全球共有24個區時。
例題32005年3月28日23時9分(東7區區時),印度尼西亞的尼亞斯島附近海域發生8.7級強烈地震。不久又相繼在該島西略偏北100千米海底和該島正南約190千米海底發生強烈余震,這些地震均發生在靠近兩大板塊界線的地方,據此回答。
該8.7級地震發生時,紐約(西5區)為()
A.29日10時9分
B.27日11時9分
C.27日12時9分
D.28日11時9分
豎式計算如下:
3.日期變化的計算
例題4 當北京時間是3月21日5點時,求此時美國紐約的時間。
3月21日5時變式為3月20日29時,西減13時后,日期自然變化為3月20日16時。
其余有關地理時間計算的問題中,凡是涉及地方時、區時、經度、時區的計算,都可以用此方法一并解決。
利用“形象豎式”計算的特點是:
1.把題目中不明朗的已知和未知條件通過列“豎式”,可以明朗化。因“豎式”中,兩地的東西位置、時間的遲早非常明確,多數同學口算很快就能得出答案,不必進行筆算。
2.計算速度快,答案準確。
3.通過0°經線一側計算時間差或經度差,日期變化是自然變化,計算結果若大于24時,則計算結果減去24,日期加一天;計算結果若小于0,則計算結果加24,日期減一天;不像經過180°經線一側計算時間差或經度差,要人為的將日期“加一天”或者“減一天”,容易產生失誤,也容易忘記日期的變化。
作者單位: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蓮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