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學習習慣?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并成為個體需要的一種學習行為方式;而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的促進學生發展,提高其學習能力的個體需要的一種學習行為方式。學習習慣是長時期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學習行為方式和行為傾向。學習習慣的好壞對學習成績有著重要的影響。
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目標之一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創新教育也要求我們重視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但在長期的英語教學實踐中,很多英語教師由于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過分注重課本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學習習慣的引導和培養,從而直接導致了英語學科兩極分化嚴重。面對“差生”,教師感覺回天無力,教學熱情嚴重受挫,而學生本人也因為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付出的勞動往往是事倍功半,英語學習變得十分吃力,隨著學習內容的深入,對英語也就逐步喪失了興趣。因此,對于英語初學者來說,英語教師從一開始就要從各個方面有意識地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效率,為今后進入高一級學校及進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事英語教學二十多個春秋的摸索、無數次的成功與挫折,使我深深地感到: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至關重要!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說過:“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這句話明確指出了從小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性;我國教育專家葉圣陶先生也說過:“教育是什么?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我國古代的啟蒙教材《三字經》的開頭就把這一觀點表露無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與人之所以不同,是因為每個人的習慣的不同造成的;有的學校就提出了一種口號:“好習慣成就好人生!”
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很多,對于各門學科來說,有些是共性的,如:課前自覺預習的習慣,課上專心聽講、善于思考、積極發言的習慣,課后獨立作業、及時復習的習慣,平時善于觀察、樂于動手的習慣等,我們要自覺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堅決克服舊的不良的學習習慣。就英語學科而言,我們還要培養學生“多聽,敢說,善讀,勤寫”的習慣、英語思維的習慣、合作學習的習慣、反思性學習的習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方法很多,概括為兩種,一種是內因起主導作用,就是對自己提出具體要求,然后嚴格執行,形成習慣。另一種是外因起主導作用,多次重復,從而強化某種行為或要求,然后形成習慣。總的來說,內因決定外因,所以,英語教師一定要讓學生自己認識到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重要性。
俗話說:好的開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從頭抓起,從起始階段抓起。在英語教學中,英語學習起始階段是指九年義務教育的七年級和八年級上期。學生從這時才真正開始學習英語,因此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良好習慣就成了整個教學的重心。那么,學生應該養成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一、準確模仿的習慣
這是英語教學最關鍵的一步。啟蒙英語的學習主要依靠模仿,模仿的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發音的質量。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中根據中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英語課堂教學的基本規律有效調控全體學生的學習情緒,想方設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切實把握語音教學中的各個環節。教師需及時提醒學生觀察教師示范發音時的口形變化,仔細辨別讀音,如horse馬/house房子、mouse鼠/mouth嘴、ride騎/red紅、bag包/bike自行車、no不/not不是,等等;充分利用各種有聲教學媒體的范讀,如語音、語調、語速;進行發音要領的分析介紹,如開、閉音節、升降調、連讀、重讀、不完全爆破音和停頓等,使學生能及時、有效、準確地模仿到地道的讀音。
二、大膽開口的習慣
英語學習是一種語言的學習,尤其是在漢語的重重包圍之中且與英語截然不同的語境中進行的外語學習。學習任何一種語言都離不開勤講、多練和常用,包括課內、課外兩種環境。因此,如何讓學生大膽開口、多講、常用應當引起每位英語教師的高度重視。教師要為全體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說話機會,讓他們在各種情景中跟教師學說、跟錄音演唱、與教師、同學互講;還應做到大聲、清楚、流暢。教師要適時地予以表揚和鼓勵,還應該特別關愛性格內向、膽小怕羞的學生,鼓勵、引導每一名學生主動參與到開口說英語(單詞、詞組、句子、語片)、講英語(日常生活對話)、唱英語(歌曲)、演英語(短劇、小品)、誦英語(童謠、小詩)等各項開口練習英語的活動中來,培養一批又一批能說會道、愛唱善演的小學生。
三、樂于交際的習慣
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具備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教師應多方位、多途徑設計英語交際活動,例如開展英語活動周、校園英語節、英語課本劇會演、英語學習經驗交流、英美文化介紹、英語國家兒童生活情況集錦、評選英語大王、小博士、小能人等專題活動,營造濃郁的校園英語氛圍,讓學生能有廣泛、自由的交流機會,在各種交流中獲得信息、享受快樂、體驗成功,使他們養成樂于用英語交際的好習慣。因此,即使是在起始教學階段,教師也應該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英語活動,要相信只要從頭抓起并一抓到底就一定會有好的效果。
四、聽復讀機并跟讀的習慣
七年級是培養學生語音語調的關鍵時期。教師要反復強調復讀機的重要性,并且要求學生大聲跟讀磁帶,模仿磁帶的語音語調。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許多學生習慣于聽復讀機,但不習慣,而且需要長期堅持,才會有明顯的提高。
五、背誦的習慣
張彥是我班的學生,剛進校就表現突出,上課時頻頻舉手,使我深感吃驚:剛進初中就這么厲害,是什么原因呢?后來才發現原來他在小學時就背誦了許多短小精悍的英語文章,把文章背誦得滾瓜爛熟已成了他學習英語的技巧和習慣,所以他學習英語就顯得輕松。“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這正說明背誦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和好處。通過背誦,學生基本能掌握在交際中,不同場合使用不同的語言,基本達到交際的目的。
六、復習的習慣
任何知識的掌握都需要及時的復習。孔子說:“溫故而知新。”的確如此,復習學過的內容既鞏固了舊知識,又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了鋪墊和銜接,使新舊知識有了系統性和連貫性,更對自己的學習增強信心。
七、常用英語的習慣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使用,語言尤其如此。交際是語言最大的功能。古人說:“學以致用。”就是這個道理。怎樣才能在課外多說英語呢?我提出以下建議:
1.碰到與教材類似的情景時,可以借用教材原文進行問答或描述。
2.組成課外英語興趣小組,有目的、有組織地展開活動。
3.組建校園英語角,便于英語愛好者互相交流、互相幫助,也增進友誼。
八、培養學生英語思維的習慣
思維和語言的關系十分密切。思維方式的不同常常決定了語言的表達方式不同。在學生的作業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Chinese English,例如:“Please ask.(請問)Give you.(給你)I at six get up.(我六點鐘起床。)等,這主要是由于受了漢語思維的影響。所以,英語教師一定要重視培養學生英語思維的習慣。英語和漢語分屬兩種不同的語言體系,英語語言的表達方式、語法規則與漢語不同,而且英語國家的意識形態、文化背景也與中國不同,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要幫助學生了解這些差異,要對學生原有的思維結構中不符合英語思維模式的那部分進行強化改造。例如,在用英語打電話時,我們應用Is that Li Lei?而不是Are you Li Lei?用Who is that?而不是Who are you?用This is Jim.而不是I’m Jim.又如在與英美人士交往時,不要問及對方年齡、薪水、婚姻狀況等,因為這是他們的“秘密”。給英國人送禮時,切記不要送百合花,因為這意味著死亡,給美國人送東西要送單數,且講究包裝。了解了這些習慣,我們才不會鬧笑話,不失禮儀。也只有把思維習慣的培養與語言訓練結合起來,才能提高學生用英語交際的能力,使他們能夠熟練而又正確地運用英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總之,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有利于英語的學習,而且對其今后的生活、工作都不無裨益。當然,習慣的培養最主要是通過艱苦的、持之以恒的訓練,習慣是練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的使命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所以,我們英語教師一定要在英語學習的起始階段,盡最大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作者單位:成都市新都區天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