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準確把握探究活動的層次水平是實現有效探究的基本前提。本文從探究層次的基本結構、探究層次的調控目標、調控方法等三個方面探討探究層次的策略。
關鍵詞:探究層次 調控
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要陣地,設計并組織好課堂探究活動,是“倡導探究性學習”的客觀要求,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發展的關鍵環節。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作為一種多層次的活動,課堂探究的層次水平應如何把握?探究活動的層次水平該怎樣調節?這是我們在設計和組織探究活動時必須認真思考并作出回答的問題。
1.探究層次的基本結構
教學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課堂教學中每一個探究活動,在基礎知識、探究技能、科學方法、科學過程、思維力度等方面對學生有不同層次的要求。我們把某一探究活動的這些要求的總和,稱為該探究活動的層次水平,簡稱探究層次。由此可見,探究活動的層次水平是由基礎知識、探究技能、科學方法、科學過程、思維力度等結構要素的層次水平共同決定的(如下圖)。
探究活動中,各結構要素的發展并不完全同步,因此,要準確描述探究活動的層次水平,就必須對探究層次各結構要素的層次水平加以說明。例如,圖中所示的探究活動,基礎知識(K)達到了第2層次(K2)、探究技能(S)達到了第3層次(S3)、科學方法(M)達到了第1層次(M1)、科學過程(C)達到了第2層次(C2)、思維力度(T)達到了第1層次(T1),所以,該探究活動的層次水平為:K2+S3+M1+C2+T1。
與籠統的“高”、“低”相比,探究層次的這種表述方式,能夠明晰地反映探究活動在基礎知識、探究技能、科學方法、科學過程、思維力度等方面的要求程度,因而,對操作實踐具有更強的指導意義。
2.探究層次的調控目標
把探究層次置于科學合理的水平,是實現有效探究的基本前提,也是我們調控探究層次的目標和歸宿。何為“科學合理”呢?其基本要求有四:
2.1適應性
根據學生的原有知識狀況進行教學,是有效教學、優質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必須遵循的“鐵律”之一。我們在確定探究層次時,首先要深入進行學情分析,準確把握學生在基礎知識、探究技能、科學方法、科學過程、思維能力等方面的發展狀況,并以此作為確定探究層次的基準,確保探究活動的層次水平能夠與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相適應。
2.2先導性
只有走在發展的前面的教學才是良好的教學,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課堂探究的層次水平不能僅僅停留在學生的現有水平上,而應略高于學生的現有水平,以引領學生向更高的層次水平邁進。
2.3整體性
為了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我們在確定探究層次時,應結合教學目標等具體情況,適當照顧探究層次各結構要素發展的協調性、均衡性,努力使學生在基礎知識、探究技能、科學方法、科學過程、思維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整體的發展,防止“短板效應”的發生。
2.4漸進性
學生對于科學探究的學習和對于科學知識的學習一樣,都應該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教學中,我們應時刻洞察學生水平的發展變化,適時、適度地提高探究活動的層次水平,既要防止原地踏步而阻礙學生發展,又要防止步距過大而導致探究脫節。
3.探究層次的調控方法
3.1結構要素的調整
探究層次的各結構要素中,任何一個結構要素的層次水平發生改變,都會導致探究層次的變化。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提高(或降低)探究層次中某些結構要素的層次水平來實現對探究層次的調控。
3.2指導程度的調整
探究能力的培養和發展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探究層次的每一次提升,都是一次質的飛躍。其間,我們應安排好由“扶”到“放”的過渡,逐步降低指導程度,防止出現超越學生能力水平的形式化、表面化探究。
結構要素的調整能夠大跨度改變探究層次,而指導程度的調整能夠實現探究層次精細調節。教學中,我們應當把兩種調控方法有機結合,配合使用,把探究層次置于“科學合理”的水平,從而確保課堂探究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余文森.論有效教學的三條“鐵律”[J].中國教育學刊.2008.11.
作者單位:重慶市石柱中學校(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