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數學課程標準》十分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要讓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因此,本著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這一教學理念,教師要樹立將數學應用于現實生活中的意識,引導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實際問題的能力,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讓學生會因為數學學習而感受到生活的豐富多彩,讓學生盡情地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一、聯系生活實際,從身邊發現數學問題
教師聯系生活實際創設生活情景在于為學生提供體驗數學的機會,通過數學活動促進學生不斷增強自信心,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享受成功的喜悅,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在實踐活動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生活情景的創設,改變了傳統教學的“單一模式”。如在教學完乘法后,我和學生進行了一節實踐活動課。當時我是這樣來創設情景的: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上,老師想和大家一起去欣賞春天的景色,大家想不想去游覽一下,去找一找春天?春游時得帶食物,下面是一些零食的單價:面包2元;飲料3元;梨1元;話梅2元;餅干3元;瓜子2元……讓同學們用30元去買。這樣的情景創設,學生親身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要做一個有心人從生活中去發現數學。這樣既達到傳授數學知識的目的,又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感受生活中的數學之效果。
在體驗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既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
二、導入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是開發智力的催化劑,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數學中,要從孩子的心里特點出發,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由于小學生年齡小,好動又好奇,對于枯燥的數學公式或概念往往坐不住,甚至感到厭煩。
如我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時,根據學生經常會去超市購物的這一生活實際,用多媒體出示到超市購物的畫面,引起學生的注意,然后問:“我們到超市去買東西需要用什么?”這時學生會異口同聲地回答:“人民幣”。這時我出示課題:認識人民幣。并說:“我們買東西就要用到人民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它。”這樣就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到了虛擬的現實生活中去了。通過類似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從而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無形當中產生了學習數學的動力。
三、借助生活實際,培養應用意識,做到學以致用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重視知識的應用,讓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分析、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可以激發學生形成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培養正確的數學觀。因此,每一次學完新課后,我就編一些實際應用的題目,讓學生練習,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我在教學:“你喜歡什么體育運動?”的實踐活動課中,先真正讓學生了解周圍人都喜歡什么體育運動,初步讓學生體會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通過這樣的活動,有效地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實踐充分證明,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教師要積極地創造條件,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景來幫助學生學習,使教學融入學生的整體素質。
總而言之,數學教學一定要充分考慮數學發展進程中人類的活動軌跡,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充分挖掘生活資源,將數學教學生活化,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去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我們的數學。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春蘇坑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