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所謂賞識就是充分肯定學生,通過心理暗示,不斷培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使其不僅有勇于進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斷進取的動力。因而,賞識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激勵。詹姆斯還發現,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過激勵后,其能力是激勵前的3~4倍,因而在學習過程中,激勵的存在,至關重要,任何學生都需要不斷地激勵。“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當莊稼長勢不好時,農民從不埋怨莊稼。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向農民學習,不要一味埋怨學生,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采用適當的教育方法——賞識教育,以不倦的愛心去撫慰學生的心靈,喚醒他們身上沉睡的潛能,關注學生的點滴進步,從而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實現教育的終極理想和目標。
一、賞識學生的行為結果,以強化學生行為
有個老教授曾這樣講他的童年故事:
上學時,他遇到這樣的老師:英語老師把他當成得意門生,有機會就讓他回答問題,并一再夸他聰明,學習好;而數學老師卻總是看他不順眼,就是答對題,也不表揚,還常就他學習上的失誤進行諷刺。他們兩人的不同態度,令他的自尊每天沉浮不定。英語老師的賞識使他的英語課進入了良性循環,成績總是名列前茅;而數學老師的偏見使他的數學課學習進入了惡性循環,學數學的興趣銳減。這個故事應該讓我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如果教師能夠賞識他的學生的結果——聰明,學習好,就必然能強化孩子的行為——努力學習該老師的科目。反之,結果適得其反。
二、賞識學生的行為過程,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
我在去年接了三(3)班,在上半學期的一次單元考試中,有一個同學考了56分,拿到試卷的那一刻,我感覺他有點失望。我查了他二年級期末的成績,于是我把他叫過來,對他說:“很好啊!某某同學,你這次成績比二年級下已經進步很大了!你只要在方式方法上多注意一下,很快就能沖上及格線。”
“能行嗎?”他小聲地問。
“完全行!相信下一單元你肯定能超越。”我鼓勵道。
結果,該同學在期末考的試卷中考了62分。我讓這位同學進步6分只是過程而非結果,用這個過程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首先是他力所能及的,6分是可能實現的目標,他才有興趣去爭取,也就有了學習的動機,從而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三、創造環境,以指明學生的發展方向
賞識教育的靈魂就是溝通。適當地打破老師和學生的角色界限,讓老師成為學生,學生成為老師,這樣做的前提是學生和老師之間要有很好的情感交流。然而,當學生作業沒好好完成時,我們做老師的往往是:你又沒完成作業,昨晚又干什么去了?一天到晚只知道玩,看電視,一番話,便將學生和老師之間溝通的心門關閉了。因而,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們應多關注學生的心情,創造一個溫暖、幸福的學習生活環境,學生才會把你當作朋友,愿意與你分享快樂,分擔他們的憂愁,只有這樣,你才能為學生指明發展方向。
四、適當提醒,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賞識教育不等于不批評學生。對于學生嚴重違反原則的事情,教師要學會批評;但要講究批評藝術,在批評中賞識學生,讓批評變為鞭策學生的教育方式。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同樣也可以說,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賞識教育的結果是培養學生無形生命的支柱,即自信心。若把一個人的無形生命比作一棵大樹,賞識會使它越長越茂盛越來越強大。那么,我們的教育將最終走向成功。
作者單位:江西省豐城市劍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