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總結國外教學模式構建中,以學生需求為第一的原則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專業課雙語教學的實際環境,提出以學生實際需求,學生的英語水平以及學校師資力量三大決定性因素相互協調,制定教學目標,并根據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協調教材,課堂教學考評等因素的綜合構建方案。
關鍵詞:雙語教學 專業課 層次教學法
一、專業課雙語教學模式的構建依據
(一)雙語教學主要模式介紹
1.完全和部分沉浸法(Total and Partial Immersion/M1)。學生在此模式中和本族語學生一起,接受以第二語言為教學媒介語的專業課內容教學。教師都是專業課老師(content/subject teacher),因此很少會有針對少數非本族語學生的語言解釋。
2.第二語言教授的專業課(Subject Course Taught in L2/M2),其中,以保護模式(Sheltered classes)為典型。保護模式是指把同一語言水平的學生集中起來,由懂得語言教學的教師采用各種教學輔助手段,將上課用語的難度降低至學生能理解的水平。
3.專業課加語言教學課(Subject Course Plus Language Instruction/M3),以輔助模式(Adjunct model)為典型代表。在該模式中,語言和教學內容同樣重要,因此經常會通過跨學科合作來實現教學目的。
4.基于主題的語言課(Language Class Based on Themes/M4),以主題模式(Theme-based Model)為代表。該模式是以語言為主導的,語言的操練是以內容主題為單元進行的,因此專業內容并不是很難,一般教師都能夠勝任。
(二)模式中各教學因素的變化規律
根據內容與語言所占的比重,我們發現,各模式所涉及到學生需求、師資、學生的語言水平和要求、課堂教學的側重點、教材評估的側重點六大教學因素都是有規律地變化的。在眾多的教學因素中,位居中間的學生的需求是第一位的,而其他的因素是圍繞學生的需求而調整的。因為在專業課雙語教學模式的選擇中,教學模式是由教育環境中的眾多因素共同所決定的,其中學習者的需求是首要因素,其次考慮的才是學校的性質、培養目標、師資狀況等綜合情況。
二、構建中國高校專業課雙語教學模式探索
綜合考慮,中國本土化的雙語教學模式構建中的構成因素可以分為決定性因素和配合性因素兩種。與國外雙語教學模式不同的是,學生需求、師資以及學生的英語水平要求等因素屬于決定性因素;而教材的選取、課堂教學工作以及綜合考評等屬于配合性因素。另外,依據語言重要性不同,可導致不同的模式分類,可以把中國雙語教學中英語的滲透力度分為簡單滲透層次(L1);整合層次(L2);雙語思維層次(L3)等三個層次,這是構建中國高校有效的雙語教學模式中的重要參考要素。具體的專業課雙語教學模式構建步驟為:
第一步:有效分析學生真實需求。學生的需求一定是第一位的,這里的需求可以包括兩個層次:(1)學生是否有接受雙語課教學的真實需要。比如將來需要出國進修,或者所學的專業比較國際化,即他們是否需要通過英語來學習另外一門學科。(2)學生需要達到什么樣的學習目的。即除了學生主修專業能力的提高外,專業英語水平希望能夠達到一個什么樣的層次。
第二步:測試學生的需求與英語語言水平是否匹配。這應該以大多數學生的水平為參考,檢測需求是否能滿足要受到學生自身的英語水平的制約,否則需求再高,自身的英語基礎跟不上,也依然無法達到相應的效果。
第三步:是否能夠找到合適的師資力量。師資水平是制約中國專業課雙語教學實施的瓶頸。如果專業課教師無法勝任,那么只能使得雙語課教學流于形式。所以,通過英語水平測驗的學生需求還必須與雙語專業課的師資力量水平情況相互協調。
第四步:制定對應的明確的教學目標,包括專業知識的有效獲得和專業英語能力的穩步上升。按照英語教學的滲透力度,英語能力的上升可以如前所述分為三個層次:簡單滲透層次(L1)——包括用英語定義,關鍵詞;整合層次(L2)——英文表達;雙語思維層次(L3)——使用英語來思維。
第五步:選擇適當的配合性因素實現教學目標。課堂教學可以分為:全英文講解,中英文交替講解和全中文講解。考評形式主要可以有:英文考評和中英文結合考評等。考評是雙語教學成功開展的有力保障,所以不應該提倡中文的考評方式。
三、結語
我國高校的專業課雙語教學可以通過借鑒國外雙語教學模式的原則。在構建的過程中,學生的真實需求,有效師資力量和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是決定性的因素。而教材的選用,課堂具體教學方式,考評方法等是配合性的因素。
參考文獻:
[1]盧炳惠.后民族結構語境中的國際雙語教育[J].當代教育科學,2005(7).
[2]湯東.中外高校雙語教學模式的比較研究[J].黑龍江教育,2008(11).
作者單位:河北省三河市防災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