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居教學第一線的語文老師往往會發現這么一些現象:上語文公開課,老師一般都避開文言文;而老師事先沒有充分備好課時,一走進課室又都喜歡挑文言文上;原來很活躍的學生,一上文言文課往往變得死氣沉沉;考試時學生最畏懼、心里最沒底的往往也是文言文,如此等等。目前,費時、低效而又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學一直困擾著廣大師生。
一、文言文,想說愛你不容易
是什么導致文言文教學的這一尷尬處境呢?我認為有以下主要原因。
1.從教師授課角度看
許多老師文言文教學的目標定位有失偏頗。目前,文言文教學的主流方式是串講課文,逐句翻譯,文言實虛詞逐個落實,文言語法也一一講到,他們認為這樣學生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能力就能提高,所以教師自己不辭勞苦滿堂灌,學生也聽得枯燥乏味。把文言文教學上成了大學的古代漢語課,拋棄了文言文的人文性特點。另一種原因是許多老師把文言文上成了文學鑒賞課,或鑒賞作品的思想感情,或表達技巧,或品味語言。曾有《鄒忌諷齊王納諫》的課例,老師課前布置學生疏通文字,了解故事情節,課上老師就直奔本文的寫作手法——類比論證而去,講此論證方法的注意事項,然后就是布置學生運用此方法寫作議論文。
當然,也有的老師意識到文言文教學既要有“言”,又要有“文”,但處理兩者關系時往往存在著僵化現象,簡單地“言”加“文”,將兩者割裂開來,表現形式有先“言”后“文”,這個“文”是強加到“言”上去的,而不是從“言”內在體現出來的。
2.從學生角度看
由于數千年的時間演變,古漢語與現代語言差異很大,其中的文本背景和故事情境也讓學生難以理解,加上眾多的一詞多義、特殊的文言句式等紛繁復雜的文言知識,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畏難甚至生厭情緒就是情理之中了。
二、文言文教學的終極目標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規定:“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量的名篇。”“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和歷史局限”。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文言文教學也脫離不了語文的根本屬性:“工具性”和“人文性”。“能閱讀淺顯文言文”這一目標規定了高中文言文教學應立足語言教學,指導學生積累文言基礎知識,掌握一定的文言語法,并內化成一種語文的能力,這一點在高考語文試題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當然,入選中學語文教材的文言文是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沉淀,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體現了先人們深刻的智慧、博大的胸襟,它們都是學生體悟生命、提升修養的經典范本,也是我們現代漢語的源頭活水。綜上所述,“言”和“文”是文言文教學的兩個方面,教學應立足于“言”,有機融合“文”,那種把文言文上成單純的古漢語課或脫離文本架空分析的所謂“人文教育”都是極不恰當的。
三、培養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文言文的能力
1.讓誦讀成為文言文課堂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應用”“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和感悟。”可見,朗讀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古文,每一篇都是文質兼美、含義深遠的好文章,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玩味咀嚼、品賞體驗,讀出韻味,讀出氣勢,跟隨作者的感情跌宕起伏,讓學生的心靈在文章語言的精妙處、優美的情境中沉浸、體驗,然后老師適時加以點撥,學生自能深入理解課文,提高審美能力,增強文言的語感。文言文老師應是先讀后講,多讀少講、精講,以學生誦讀感悟為主老師講解為輔,讓誦讀成為古文課上的一道亮麗風景。
朗讀要讀得及時、讀得精彩、讀得恰到好處。“激昂處還以激昂,委婉處還以委婉”。《陳情表》中李密敘早年孤苦情形時要讓學生讀的哀婉凄涼、情真意切;《赤壁賦》里蘇軾抒發人生感慨時要使學生讀出豁達、奔放的意蘊;而讀屈原的《離騷》,則必須讀出滿腔的悲憤但仍矢志報國的忠貞和決心……
要運用靈活多變的朗讀手段,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和語感。齊聲朗讀是誦讀的主要方法之一。對于句式較短,感情強烈的散文、議論文或片段適用此法,閱讀時可以看出學生是否讀準字音、句讀,數十學生齊聲讀更能讀出磅礴的氣勢和獨特的韻味。《滕王閣序》中闊大的境界、《將進酒》中的豪邁氣概、《阿房宮賦》中的磅礴氣勢,只有在幾十人的齊聲誦讀中才可展示的淋漓盡致,也極易讓學生進入作品中的境界,深受感染和熏陶。句子較長、對話多的文章,則可用分角色朗讀。
此外,有難度的片段由老師范讀;動情深沉的由學生個人美讀;重要段落則選段朗讀;有意境、畫面感強的段落配樂朗讀等等,這些現代文常用的朗讀方法在文言文教學中同樣適用。在讀中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的語言、感悟文章的妙意,在讀中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掌握學習文言的方法,學生的文言語感何愁不能提高呢?有人曾認為“教學千法讀為本”“不讀是語文的百病之源”也許道理就在這里。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讓學生做個有心人
文言實虛詞眾多、語法紛繁復雜,而這正是學習文言的重點和難點,這需要老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講方法、找規律、多積累。例如在學習文言文中的賓語前置這一語法時,我列舉了學生學過的這么幾個句子:(1)“方其破荊州,……而今安在哉?”(2)“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3)“不然,籍何以至此?”通過以上句子的比較、分析、歸納,學生自然得出以下結論:文言文的賓語前置通常需這么些條件?a.是反問句式或否定句式;b.賓語由代詞充當。然后我讓學生帶著這個結論從粵教版教材的必修1至必修5中再找出類似的實例來進行驗證,這樣學生對賓語前置這一文言語法的掌握就再牢固不過了。至于狀語后置,我也是先找出相關的幾個句子: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相與枕藉乎舟中。讓學生首先區分謂語、介詞短語等句子成分,然后比較現代漢語會采用的詞語順序,通過比較,學生自然領悟到該語法的要領了。
文言虛詞學習工作量很大,切忌死記硬背,要指導學生學會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做好分類,然后積累在一個固定的本子上,定期復習鞏固,那么18個虛詞的用法自然就了然于胸了。如學了《游褒禪山記》一文,我讓學生分組討論二十余個“其”字的不同用法,將它們區分歸類。通過合作,學生很快就將它的用法做了如下歸類:一般人稱代詞(他、他們、我);指示代詞(這、那個);語氣助詞(難道);補充音節助詞。然后要求學生收集在固定的本子上供以后復習用。
此外,像根據古漢字的會意造字法來推斷字的本義、利用古今漢語的比較掌握其異同點等方法、技巧也能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3.“披文入情”,于細微處品古人的人文情懷,對學生進行人格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
分析理解《項脊軒志》的思想感情,就抓住這一細節: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余泣,嫗也泣。通過品讀、想象畫面、學生的討論等形式,我們會透過字面、透過作者的盈盈淚光感受到悠悠慈母情、拳拳赤子意。又如有關祖母的一個細節: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祖母對孫兒的憐愛、寄予的殷切期望和作者的愧疚之情,力透紙背。在細節中體驗作品深刻的內涵,領略古人崇高的人生追求和價值選擇,這樣就讀出了文言文的“語文味”,自然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巧妙進行拓展、延伸或資料穿插,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在探究《鴻門宴》中項羽的性格特征時,學生出現了幾個觀點:剛愎自用、自信輕敵、婦人之仁、不屑詭詐的真正英雄。此時我適時地展示了李清照的《詠項羽》、杜牧的《題烏江亭》、王安石《烏江亭》,在古人的對比評價中,學生加深了對項羽的認識,一個鮮活的“項羽”就立在了心中。背景資料的穿插可以在課文的導入時介紹,也可根據講解內容的需要安排在文言文的學習中途或在學習結束。此外,如重視課外閱讀,增大文言文的閱讀量等也是可提倡的。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只要廣大老師對文言文教學準確定位,艱苦實踐、思索,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既把文言知識落到實處,又注重從古人身上汲取精神營養,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那么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就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一定能得到大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朱慕菊主編.《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作者單位:廣東省順德區勒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