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是陣地,教師是統帥,學生是成長的士兵,八字方針讓陣地成為學生的樂園。
關鍵詞:渴望 接納 投其所好 授人以漁
現象一:每天下午放學后,學生回到家第一要做的是寫家庭作業,除了吃飯時間外一般成績的學生要到晚上10點才能寫完。
現象二:周末大批的學生往各種補習班趕,每所中小學外,各種課外輔導機構競相出現,有如雨后春筍一般,越是重點學校,周圍的輔導班越多。
現象三:學生書包越來越重,很多小學一年級學生的書包只能由家長代背,或是改為拉桿式。自己是沒辦法背了。
現象四:家有小孩上學的家長,沒有不抱怨自己能力的,因為課外作業連當年的高考狀元都沒法回答。
現象五:作為家長沒有不緊張學校老師的電話或是短信,學習有什么問題,如作業沒完成、聽寫沒過關的無不唯你家長是問,家長成了兼職老師。
凡此種種,數不勝數,一句話,如今的家庭成了學校的延伸。而在校園里,我們也注意到學生從早晨7:40進校門到下午5:40離開校門,除開中午休息兩個鐘外,師生也沒閑著。即便如此,當今學生的能力卻遠遠不如從前:不會讀,不會背,不會寫。究其原因,我認為最根本的是沒能很好地發揮課堂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學生與老師最重要的陣地是課堂,如果課堂的效率不能發揮,其他任何的努力都是白費。那么如何做到讓有限的課堂發揮其無窮的作用呢?我在這提八字方針,大家在實施課堂教學時不妨試試,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投其所好
大家都知道,釣魚要先知道魚愛吃什么,再以之為餌。教學有如釣魚,老師要先知道學生的興趣、學生的需要,從學生的角度考慮教學內容,而不是死搬教材、死搬大綱、死按經驗,這樣一來,你的教學內容才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課堂才能發出和諧的聲音。白居易說:“動人心者先乎情?!鼻閯佣膭?,心動后理順,理順了,自然萬事大吉。
長期以來,“投其所好”一直被人們視作貶義詞,其實如果“投其所好”的目的是光明磊落,合乎情理的,那它可稱得上教學中的一把萬能鑰匙。它的含義常指從對方的喜好、興趣中的“閃光點”入手,從而博得人的好感,進而產生接納、理解、合作的行為效果。我們的課堂教學不正是需要這種效果。
你感興趣的是你所要的,你永遠對自己想要的感興趣。但別人并不見得對你要的感興趣,他們只對他們自己所要的感興趣。因此,唯一能影響學生的方法,是教授他所要的,教他如何去得到,如果你掌握了這一點,你所教每個內容都會在學生迫切需要的狀況下有所收獲。例如:有一天,美國哲學家愛默生和他的兒子要把一頭小牛趕回牛棚,但是他們犯了一般人易犯的錯誤——只想到他們所要的:愛默生在前面拉,兒子在后面推。但小牛所想也正是它要的,所以它四腳蹬地,頑固不前。他的女仆看到了這些,想到了那只小牛想要的,便把青草放到小牛的前面,一路引導從而輕松地把它引入牛棚。從這一事例中可以看出,這位女仆雖然沒有愛默生那樣博學多才、洞悉人間學問、能著書立說留傳后世,但由于在此應用了“投其所好”這一原則,所以能解除困境。因此,我們在教學時一定要牢記這樣一條定律:教學前,知曉學生的渴望。在教學中把他們所渴望的“餌料”投進去。
授人以漁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作為老師,我們必須思考是教給學習知識的方法,還是知識的累積,是給孩子們送一魚,飽一頓,還是教人漁,益終生?我認為應該把教會學習知識的方法放在首位。學海雖無涯,但你只要有一片小舟,你就能暢游。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天,一個窮孩子遇上了一位仙人,仙人的手指點到什么,什么便會變成金子。仙人想要幫助孩子,于是便問他,想要把什么變成金子。孩子想了想說:“我不要你變出金子,我只要學你的點石成金之術?!边@個孩子很聰明,或者更應該說是高明。試想這位仙人若不管將什么變成金子,金子終究是有限的。而如果學會了仙人的點石成金術,則可以終生有用不完的金子。同樣的道理,若是漁夫對你說,他船上的魚可以送給你一條,你可以去選一條最大的。那么無論你選多大的魚,都不如學了他的捕魚之法。一條魚只不過能吃一頓,而學會了捕魚之法,則終生便有了保證。漁夫比你的高明之處,在于他會捕魚,而你不會捕,而不在于他現在有一船的魚,而你沒有。即使是給你一船的魚,漁夫一條魚也沒有,你也還是不如他。一船魚再多也總有吃完的時候,而漁夫會捕魚,他便永遠也餓不著。如果你自己學會了捕魚,那么你還有可能捕到漁夫從來都沒捕到過的魚。
課堂教學,作為老師,應當授以學生點金之術、捕魚之法,也就是讓學生通過課堂的學習,能多擁有些暢游學海之舟。那樣的話,當你不在身邊時,他也能在學海中暢游。這才是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
八字方針,也許你在教學中都或多或少地貫徹過,但如果能在走進課堂前牢記這一方針,在課堂中徹底地貫徹它,那么你作為一名教師,你將是稱職的,你將無愧于后代。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龍崗中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