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教育部師范司副司長袁振國也曾提出了一個令基礎教育領域中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即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好學生。他認為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必須保護學生的提問意識。考察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大多數人認為,重要的一個區別就在于我國的教育重在教育學生“如何解決問題”,而忽視了教育學生“如何提問題”。這些無疑是告訴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這樣一個道理: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是極其重要的。
一、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問題的現狀及歸因淺析
1998年底,一個美國科學教育代表團到上海市訪問,希望聽一堂中學科學教育的公開課。一位重點中學的優秀特級教師開了一堂高一年級的物理課。在教學活動中,教學目的明確,教學內容清晰,教學方法靈活,有理論、有實驗;教師問問題,學生答問題,師生互動,氣氛熱烈;教師語言準確簡練,教學時間安排精當……可是下課后,5位美國客人卻反問:這堂課上老師問什么問題,學生都能回答,既然老師的問題,學生都能回答,這堂課還上它干什么?
實際上,這種教學現象在我們教學活動中相當普遍。究其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從學生方面來看,許多學生對學習的理解只是上課聽講,認真回答教師的提問,課后做作業,考出個好分數,將來能上重點學校。這樣做的結果是: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大腦僅是知識的填充器。認真學習的學生也許有個好成績,但往往缺少創造力;有的學生即使喜歡提問題,也僅是“老師,這道題怎么做”之類的問題,這顯然遠不能滿足現代學習的要求,導致學生缺乏對事物深層次探究的意識,使學生的個性得不到發展。
2.從教師方面來看,教師事先精心設計問題,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殊不知,這一系列的過程,均是教師在提問學生,根據課堂反饋情況,教師再提出新的問題,待問題解決了,學生會解題了,本課就算達標。這種提問充其量只是一種手段,學生只需按教師的思路走,聽課記錄,答問做題。
3.從學生家長方面來看,孩子放學后有千篇一律的問話:“作業完成了沒有?”“在學校聽不聽老師的話?”而猶太人千篇一律的問題是“你今天向老師提問題了嗎?”如果家長被告知孩子的問題把老師難住了,那么家長會非常高興,這種問題意識恐怕要比中國的家長超前很多。
二、著眼于問題意識的培養,創設問題氛圍,讓學生想問問題
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知活動中意識到一些疑惑的、難以解決的問題時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奧蘇伯爾(D.P.Ausubel)認為,當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與現實或當觀察到的物理現象、物理事實、物理過程出現矛盾時,學生就會表現出驚奇,從而產生好奇心理,于是學生就有了關于要了解或理解相關物理本質的需要,從而產生認知內驅力。問題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顯的指向性和選擇性,對持續進行有目的的思維、探索活動形式具有顯著的激勵功能。教師則應當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問題意識在思維活動中的重要地位,讓學生的個體活動感到自己需要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時候,思維才算真正啟動。因此,對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的教學,應當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手段,誘發學生好奇心,產生觀念沖突,激勵學生的問題意識。例如,在對于合力的概念教學前,學生對合力的認識停留在“勁往一處使”的生活經驗水平上。為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具體的問題情境設計來營造引起學生觀念沖突的氛圍。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些較簡單的合力比分力小的實驗,學生就會冒出這樣一些問題:“合力怎么反而小呢?”“什么是合力呢?”“合力與分力間又有怎樣的關系呢?”……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思維顯露過程來激勵學生的問題意識。
總之,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教師并不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去人為地加重問題的難度和深度,而是探求科學地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以形成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見解為目的的探究活動。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應為學生創設探索情境,讓學生提出探索問題,把學生引向設疑——實驗探究——分析發現——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提出新問題的主動創新的學習中去,充分領略到學習主人的充實感,體驗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邁向成功的歡樂。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為學生儲備創新的能量。當然,要付諸教學工作的實踐還必須以現代教學觀念、現代教學理論為依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橫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