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根據當前教學現狀,為達到預期教學目標而制定的基本方針與可行性規劃。地理教學設計其實質在于科學、靈活、實用。
教學實踐證明現代中學地理教學的設計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操作:
一、興愉悅學習之風
1.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師生關系是教學氛圍中最重要的一個要素,建立具有時代特征的新型師生關系是一切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必要前提。我們認為現代師生關系應包含下列基本要點:
(1)師生關系是一種民主、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2)師生之間是一種相互信賴的朋友關系。
(3)師生關系是一種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
(4)師生關系是一種教與學的關系。
2.實施激勵機制,創造興奮點。
(1)教學內容設置盡可能使學生產生“跳一跳,能夠得著”的感覺,最大限度地刺激學生對知識渴求的欲望。
(2)幫助學生增加獲得成功喜悅的機會。當學習遇到障礙,教師應予以提示或者誘導,盡量使學習者能領悟到參與教學及獲得成功的喜悅,這種喜悅往往會成為學生繼續前進的加油站。
二、發創新起點之問
“發明千千萬,起始在一問。”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的確從某種意義上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1.從矛盾中引發問題。借助直觀手段,顯示與已有知識矛盾的事實,形成問題情境。如通過展示死海上躺浮著人的照片或圖畫,學生自然會產生疑問:為什么人不會沉下去呢?
2.在誘導中隨機設問。創設問題情境,一氣呵成。如在“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教學時,一開始讓學生根據“風是怎樣形成的”的原理,繪出大氣環流圖。
3.因果關聯大膽質疑。
三、揚地圖教學之長
地理圖像,作為直觀教學的重要形式,最能體現地理教學直觀性特點。怎樣充分發揮圖像化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呢?
1.綜合利用各種教學媒體。在充分運用好“三板”教學藝術的基礎上,利用投影、幻燈、錄像以及多媒體計算機等現代化電教手段,以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力求教學內容圖像化。在深入研究教材文字與圖像系列相互關系的基礎上,盡量使文字內容圖像化,圖像內容概括化。具體作法有:
(1)變死圖為活圖。如利用“地球公轉演示儀”或自制活動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講解地球公轉運動。
(2)化繁圖為簡圖。如將黃赤交角的變化用共面直線來表示。
(3)變文字為圖像。五種地形的異同點可用圖像展示(地形圖略)。世界洋流分布規律的學習則采取邊畫地圖邊講授的方法。其結果事半功倍。
(4)創設寓意圖。利用“地球出汗了”“小鳥的哀鳴”等寓意深刻的漫畫、圖片幫助學生加深對地理觀念的理解。
四、走因材施教之路
教學實踐證明,課程設計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從教學內容而言,中學地理教材涉及自然、人文、區域三大部分,教育對象又處于動態變化之中,如何因材施教、卓有成效是關鍵之所在。具體而論,教者必須精心備課、靈活處理好教材。
1.自然地理課除了要精講地理事實、地理規律、地理原理之外,還要向學生展示一些地理之謎,介紹一些地理名家與日新月異的地理科學。
2.人文地理內容的教學設計,應富有時代感及責任感。諸如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生態問題等等。
3.區域地理是研究不同范圍、不同層次的區域特征的形成,是由居住在該國家或地區的人們與地理環境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而不是簡單地由某一地理要素所決定的。
誠然,中學地理教學設計是一個值得不斷探索的課題。為此,我們將奉行繼承、創新、發展的宗旨,竭力追求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
作者單位:山東莘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