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特別是作文教學常常出現認識的誤區:重閱讀教學,輕作文培訓;重寫作結果,輕寫作過程;重形式技巧,輕內容立意。因此,學生時常會談作文而色變。可是,作文教學又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作為語文老師,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探索適合自己學生的寫作方法是責無旁貸的。多年來,我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來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還是行之有效的。
關鍵詞:有效教學 作文水平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教學也是歷來老師們費力不討好的教學。盡管名師們的方法層出不窮,但是要真正找到適合自己學生的可操作的完整的一套方法還真是不容易。
我的學生是被層層選拔后甩下的“三流生”,他們的語文基礎極為薄弱。校中最好的學生的作文有的也是錯字連篇、前言不搭后語。作為語文老師面對這樣的一批學生,只好摸著石頭過河,努力尋找、研究適合他們的方法。多年的教學告訴我,要提高他們的作文水平,只能立足“有效教學”。這里的“有效教學”是指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一、堅持口頭作文訓練
作文分口頭作文和書面作文,口頭作文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是,現實的語文課堂口頭作文又常常被忽視。我認為口頭作文是書面作文的基礎和前提,是提高書面寫作能力的階梯。有句話“我手寫我口,我口寫我心”,意思是說:想什么,說什么;說什么,寫什么。口頭作文除了朗誦、態度、表情方面要求外,還特別要求思維的嚴密和敏捷。所以,“只有研究口語,才能把握住書面語”。
另外,有的學生面對眾人說話語無倫次,甚至有的怯怯地晾在那兒;有的學生在臨考作文時大腦一片空白、出現語塞現象,其重要原因是他們的心理素質較差,并不是他們腹中無詞匯。所以,口頭作文訓練能為他們搭起一個從容作文的舞臺。
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我常采用課前五分鐘演講的方式來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學生剛入高中時,由于互相之間不熟悉、不了解,所以,我通常從鼓勵學生自我介紹開始,給他們創造互相認識的機會。接著,我進行學生自選題目式演講,要求選擇自己喜歡的、有話說的題目。這樣做主要是不想讓學生有負擔,更是不想讓學生有被逼迫的感覺。外因是要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只要他們不畏懼口頭表達,以后的路會一通百通。然后,加大難度,老師給學生準備題目,但演講前要告訴學生,讓他們尋找演講內容,有個充分展現自我的機會。十六七歲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善于鋒芒外露的年齡,引導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后進行現場抽簽式演講,這是最難的也是最能表現學生水平的環節。不過,有前面的循序漸進的訓練,到這兒自然水到渠成。
口頭作文訓練絕不能“心血來潮,三分熱度”,它貴在堅持。最好一直訓練到高二,最短也得堅持一年。
二、充分利用教材講授技法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文章寫得好不好,雖然決定于構思、動筆、修改那一連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上想,就知道那一連串功夫之前,還有許多功夫,所起的決定作用更大。那許多功夫都是在平時做的,并不是為寫東西做準備的。一到寫東西的時候卻成了極為重要的基礎。”葉老這話是在強調平時的功夫和積累。因而語文課的日常教學絕對不能和作文脫鉤。
其實,我們的語文課本是很好的傳授作文技法的活水源頭。這就得要求我們語文老師在閱讀教學中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作文技法指導。如在教《荷塘月色》一文時,就應引導學生學習比喻、通感等修辭的特點及作用;注意文中想象與聯想的成分,并分析其效果;傳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散文特征,為作文訓練打下基礎。
教材中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文章俯拾即是,但是它們的布局謀篇的方法和語言的表達卻各有千秋。教師要充當有心人,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各類文章的結構和表達方法,找出規律,讓學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另外,學生作文時,經常會出現偏題、離題的現象。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就需要教師借助引導學生反復研習課文這個平臺,有意識地指導學生認真研究課文題目,就能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審題的能力。如魯迅的雜文《拿來主義》,題目簡練且耐人尋味。在反復誦讀課文,領悟了全文的主旨后,教師可以再引導學生對文題作進一步探討,發現:題目就彰顯了作者的主張。一看到題目,讀者就會聯想到:什么是拿來主義?為什么要拿來?怎樣拿來?拿來以后如何?這樣既強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課題與文章內容的內在聯系。然后,讓學生把在閱讀中學到的審題方法,運用到自己的作文實踐中,對具體的作文題目,進行具體的分析構思,這樣,就能幫助學生克服“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的現象。
三、模仿作文
有言曰:千古文章一大抄。這里的“抄”不是抄襲,而是模仿。模仿是學生快速提高作文的一條重要途徑。
作文從模仿開始,并不是新鮮話題。自古至今,許多高明的作家、大家,不少是在學習、模仿前人和名家文章的基礎上,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漢代楊雄以善于模仿出名,他的著作中《太玄經》是模仿《易經》的,《法言》是模仿《論語》的,詩賦是模仿司馬相如的作品;唐代著名詩人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托借助于庾信的“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創作的。我國享有盛譽的四大古典名著都有比較清楚的模仿的著作或底本:《紅樓夢》模仿了《金瓶梅》,《西游記》和《三國演義》都有歷代傳下來的神話或者話本。郭沫若的詩歌模仿了歌德、泰戈爾和惠特曼三位世界大詩人的詩歌。他還爽快地說:我有一個寫作秘訣,就是先看人家的書再寫。
由此觀之,大家的作品尚且出于模仿,那學生的作文豈有不能模仿之理?因此,在教學中,對學生作文的訓練我們可以從模仿起步,等學生“登堂入室”后,再引導他們用自己的智慧進行創造。因為模仿不是最終目的,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創造,創造出屬于自己風格的作文來。
在日常的作文教學中,我會精心挑選一些高考不同類型的優秀作文來作范文。由于學生的學識和文化底蘊尚且不夠豐厚,大手筆之作會讓學生望而卻步,同齡人之作能樹立他們的信心,能消除學生“談作文而色變”的畏懼心理,使學生容易接受。通常,我和學生一起閱讀、研究、歸納優秀作文的遣詞造句、修辭運用、結構、技法等特點,分門別類地進行系統歸納。在此基礎上,老師再給學生設計無數個類似的題目,讓他們進行仿寫。然后,讓學生將自己的文章和高考優秀文進行比較,尋找不足的地方進行修改,直到自己滿意為止。堅持這樣做,學生受益頗豐。而且能使學生越來越感到作文原來如此簡單。一段時間后,學生的信心上來了,思路也就打開了,寫作的經驗也就豐富了,也就能慢慢地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就有可能創造出屬于自己風格的文章來。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這種模仿只是讓學生學會寫應考作文。盡管如此,模仿也不能生搬硬套,不能“邯鄲學步”。學生模仿的應是某一篇文章的主題或結構或寫作樣式或語言風格。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善學者,得魚忘筌(捕魚的竹器);不善學者,刻舟求劍。”讓學生懂得這個道理,也就懂得了如何去借鑒、創新了。
參考文獻:
[1]燕國材.《素質教育概論》[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
[2]韓雪屏.《從創作空白處與文本對話》[J].《語文教學通訊》,2003(11).
[3]李瑛.《中學語文教學論》[M].廣西民族出版社,2000.
[4]《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寧鴻彬.《語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6]呂叔湘.《論語文教學》[M].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
[7]黃亮生.《語文教育:一個亟待修葺的精神家園》[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4(7).
[8]嚴久.《著眼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J].全球教育展望,2001.
[9]《中學語文教與學》[J].2007(5).
作者單位:長春市第二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