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學習化社會的提出和實踐,評價將成為促進人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過程。長期以來,英語課受傳統課程評價理論和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教學和課程評價的非人本化趨勢。針對這種狀況,大慶實驗中學全體學生在2005年進行了學習階段性評價實驗——周統練,五年的實踐中,學生在知識、技能的認知領域得到了發展,在“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的教學環境中得到了提高。教師在課堂組織教學中,在課堂有效的管理、評估、反饋的教學行為中得到了促進。
關鍵詞:學習階段性評價 高中英語
一、學習階段性評價的依據、政策
學習階段性評價是中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檢測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反映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科學合理地評價課堂教學不僅能促進學生不斷地認識自我,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水平,而且使教師及時得到反饋,增強對教學過程和結果的監控,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中指出“全面推行反映學生狀況的過程性評價”,標志著普通高中綜合素質評價在全國范圍內陸續展開。
二、英語學習階段性評價的實施步驟
本評價是通過學習階段性評價工具——周通練實施,從高一入學起建立,每周為時間單位,實施評價與建設。步驟分兩步:教師就一周學習的要點、題型編排周單元測試的評價標準;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評價的內容:聽、說、讀、寫。評價的方法: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一)周統練測試評價標準
用標準化測試對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進行診斷性測驗,教師和學生制訂各項評價標準,學生對自己的各種語言能力有一個基本認識,有利于確定自己的發展目標。
(二)學習階段形成性評價
1.學生自評
學生制訂各項評估標準,如:優秀寫作要素、優秀完形填空要素等。請看優秀寫作要素構成的范例:
一個好的作者應:
寫作之前先計劃;能寫完整的句子,不同、準確的復雜句式;朗朗上口的段落;有序的連接詞;能讓自己的文章易讀。
2.同伴評估
請看優秀的互評范例。
3.教師評價
教師根據有效的診斷性信息,有效細化切實可行的聽、說、讀、寫教學策略,抽查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給學生提供反饋意見。
三、英語學習階段性評價的實驗結論
通過長達五年的實驗摸索,此評價成效顯著。學生能夠清楚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學生能夠意識到語言學習的過程性,從而更好地監控自己的學習,調整學習策略,真正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成為自主學習者、樂學者。此評價得到社會、家長、學生的廣大支持和認可,同行和專家的一致好評。
附表1:自選閱讀
目的:學生自己選擇輔助閱讀材料,培養自主意識,激發學習興趣。
操作如下:
1.準備不同難度的閱讀材料,將其分成五檔
2.明確評估標準
A——5分 B——7分 C——10分
3.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所要達到的目標,然后選擇閱讀材料,計算自己的閱讀量以達到自己的目標
4.閱讀材料時,每篇寫一份讀書報告
附表2:提問策略
問題的種類應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同,有關問題的分類很多,如開放性問題與封閉性問題;淺層問題與深層問題;聚合性問題與發散性問題;信息性問題、理解性問題與評價性問題等。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7級教育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