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我們的教育出現了精神迷失,被物質主義、功利主義遮住了雙眼,此話也許有些偏激,但反觀一下我們的教育,功利、浮躁的現象也確實存在,那么如何使異化的教育回歸本來面貌呢?我認為要積極推行新課程改革,堅持本真教育,堅持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以學生為本,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本真”,就是“立本求真”。立本,就是崇尚美德,追求至善。“求真”,語出陶行知“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就是要認識世界,尊重科學,符合自然,崇尚理性。在本真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對歷史教學進行了一些思考,初步探索了一條追求本真的歷史課堂之路。
一、營造“本真”的教學氛圍
營造適應學生本性的歷史課堂氛圍,尊重學生,贊賞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寬松、雙向的教學氛圍。
歷史本真課堂應該是富有“詩意”“愛意”“情意”“創意”和“靈動”的。歷史真實存在于細節之中,歷史敘述不該是干巴巴的,歷史真實向著詩意的心靈開放。歷史課堂應是充滿“愛意”的,師生間充滿了“愛意”,課堂氛圍就會變得輕松,教師不會將目光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上,而是更多地關注學生作為一個生命體的存在,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愛是最美麗和最動人的生命。歷史課堂應該飽含“情意”,情感是學習動力的靈魂,歷史課堂遠離了“情感”只能是“一潭死水”,一個好的歷史教師應善于在情感中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歷史課堂應該富有“創意”,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和創新,教師是學生創造性的激發者和鼓勵者,學生思考的啟迪者和發展者。同時歷史課堂又應該是“靈動”的,師生之間平等交流,讓課堂的“水”靈動起來,使得課堂充滿著綠色生命活力。
總之,要營造一個讓學生積極學習、健康向上、富有活力、有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學習氛圍;有一個讓孩子充分而自由、主動而生動、全面而獨特地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二、追尋本真的課堂教學
本真課堂是歷史教學的主陣地,要以實現學生真實、真正的發展為起點和依據,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它引導學生崇尚科學,堅持真理,涵養靈性,凸顯個性。
1.功夫在詩外——充足的課前準備。
一位教師要真正把他所從事的教育工作做好,做上層次,其實功夫在詩外。追尋本真課堂首先應當從備課入手,思考和探明什么才是本真意義上的備課,我們集教師個人與集體的智慧,為課堂的高效做好充分準備。具體做法是同組教師首先獨立研讀教材,搜集教學資源,對教學思路形成初步設想,利用集體備課時間,老師共同研討。然后主備教師集中討論意見形成基本教案,在教學活動進行前,教師結合學生的情況、教師個人的風格,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重新設計具體的教學方案。
在準備教案的同時,還要編制學前預習方案,供學生課前預習使用。上課前教師了解學生通過預習解決了哪些問題,存在著哪些問題,然后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即時性的調整,把握課堂教學的主力方向。新課講完后,學生小結自己的收獲,同時可以提出自己在學習之后的疑惑。
2.青春、成長——本真課堂的著力點。
美國作家塞繆爾·厄爾曼在《青春》中說:“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熾熱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涌流。”我認為本真課堂是圍繞教學內容展開充分互動和合作的課堂,是學生擔當主體的課堂,是開放性的課堂,是能煥發學生青春活力和促進學生成長的課堂。
(1)課堂教學要返璞歸真,教學過程要簡潔有效。
教學要減少不必要的教學環節,教師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探究要在真正需要時使用,探究的問題要有思考價值而且不宜過多。課堂教學要簡約、靈動、扎實、高效,以“課本為本”,以“學生為本”。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指出的“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師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的智慧方法。教師教學不求面面俱到,而是給學生的思維留以足夠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悟、去思考,去以大觀小、由小窺大,進而掌握學習的精髓,領略學習的美妙。
(2)課堂教學要始終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發展和成長。
課堂教學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意味著教師角色的轉換,由知識傳授者轉向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健康發展。此外,教師還應有意識地將課堂教學向社會生活延伸,為學生進一步發展留下空間。
比如我們在講《羅斯福新政》這一課時,可以設置如下的教學步驟:第一步,設置情景,教師出示大量有關經濟大危機的感性材料,學生體驗當時的歷史氛圍;第二步,如果你是羅斯福,面對千頭萬緒,百廢待興的局面,新政應該先從哪個領域抓起?為什么?從而引出羅斯福的“就職演講”和“爐邊談話”;第三步,以新政的具體措施(表象)為依托,來分析歸納新政的特點(本質)。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很大的激發,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起到了知識內化的作用。”學生也將會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清晰明了的思維品質。
(3)超越課本,超越課堂,超越自我,實現人格的升華。
英國歷史教育家李彼得說:“歷史的有用是在于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眼光,改變我們對現實、對于人類是什么及可以是什么的看法,因而使我們能夠有去改變想達成的結果的機會。”透過歷史,我們可以獲得廣闊的人生視野與豐富的閱歷,有助于我們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升華。歷史教學可以借助豐富的歷史材料引導學生去思考、理解、分析問題,使學生逐漸培養責任心,產生社會歸屬感,養成合作精神、良好的公民素質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對每一個學生來說,成長要有一個必要的積蓄過程,明確挫折也是成長的一部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面對問題和困境,為學生的成長和成熟奠定基礎,使學生更好地走向社會走向未來。
3.理性回歸——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的目的在于改進教學行動,為教學注入了更加理性的成分。“教師應超越常規教學中對課程內容的機械復制,積極對自身的課程與教學行為進行反思。”教師應從“教書匠”成長為研究型、反思型教師。課堂上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情境,要隨機應變適時調整教學策略,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永遠處于生成、發展的過程之中。課后教師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展開研究,及時設計、調整教學方案,使教學向更合理的方向前進。
總之,新課改下的歷史本真課堂,是問題鏈接、尊重差異、貼近生活、關注生成的課堂,是一個關注歷史、面向生活讓教學與生活融為一體的課堂,是一個舒展學生個性讓合作和創新成為旋律的課堂。歷史教師應該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在健康、和諧、自然的常態課堂上成長和發展,讓青春之河奔流不息,讓成長之樹常青常綠。
參考文獻:
[1]李啟明.初中歷史新課程校本教研問題與指導[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5-16.
[2]陳冠華.英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M].(臺灣)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101.
[3]朱漢國,王斯德.走進課堂──初中歷史新課程案例與評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江蘇省姜堰市第二中學高中歷史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