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是實施新課程改革,轉變教師教育觀念,變革教師教學行為的需要,是開發課程資源,豐富教學內容的需要,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需要,是把握考試改革方向、適應中考改革的需要。實施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策略是:創設平等互換的對話語境,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開展生活化的實踐活動。
關鍵詞:思品教學生活化 意義 實施
一、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意義
1.是實施新課程改革,轉變教師教育觀念,變革教師教學行為的需要
新課程強調把學生引向“社會綜合實踐活動”,引向在開放情境中的探索,引向從動手、動口、動腦的活動中掌握知識,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符號化、抽象化、狹窄化的教學行為。
2.是開發課程資源,豐富教學內容的需要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深入鉆研教材,把握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聯系學生的現有生活情境,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活用教材,為學生的學習創造條件。
3.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需要
生活化的內容,取自于學生生活,能促使學生很快地進入學習的情境之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
4.是把握考試改革方向,適應中考改革的需要
思想品德學科考試多以現實生活中的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立意命題,表現出了以問題為中心,以人類所面臨和關心的現實、重大的社會問題為素材的主體設計思想。常州市的中考命題中“生活化”的傾向也越來越明顯。通過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實踐和研究,以適應思想品德評價改革的形勢,提高思想品德學科的教學質量。
二、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實施
1.創設平等互換的對話語境
新的思想品德教材的呈現方式的設計是傳統教材所沒有、也不可能有的,它的使用價值在于改變了傳統的以課堂為主、教師授課為主和灌輸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而代之或以問題為基礎、或以情境為基礎、或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式,從而搭建了一個師生互動的平臺,為思想品德課學習方式、教學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條件。
如在教學《我愛我家》一課時,當進入新課學習后,我就以聊家常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緊緊圍繞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為什么要孝敬父母,該如何去孝敬父母”這一主題,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各自在現實生活中是如何做的,從中體驗孝敬父母的真實感受。由于這節課師生的學習與探討活動始終是在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中進行的,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因此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通過模擬現實生活中的情境,比單純的言語教育更重要,它可以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激發思維。學生的情感被真切的生活情境點燃,才能達到感情上的共鳴,從而達到明理導行的育人效果。
在教學《計劃生育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這一課時,我創設了“我看身邊的環境”情境展示活動,同學們七嘴八舌列舉了很多身邊存在的環境問題,其中有組同學還拿出了我們本地農民挖田養螃蟹帶來的土質受到破壞的照片和被污染的水的樣本。學生通過在生活中觀察,在參與中發展自我,懂得了環境形勢的嚴峻性,保護環境刻不容緩,環境保護并不遙遠,應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
3.開展生活化的實踐活動
“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是中小學德育的重要載體。……中學要加強社會實踐環節。”把有關教學內容活動化,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教學方式。實踐證明,教育活動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本人在生活世界中實踐活動的廣度和深度,取決于他的感悟和理解。
(1)與學生的校園生活相聯系。如在教學《正確對待和參與競爭》時,組織進行初中生學習競爭力評價調查,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學習競爭力現狀,并與同伴互助,發揚長處,尋找差距,取長補短,制定學習目標,在合作與競爭中共同成長。
(2)與學生的家庭生活相聯系。我們可以通過家校聯系卡,向家長講明學校的德育要求和目標,請求家長積極配合并及時向家長發放學生在家庭的行為反饋表,要求家長按表如實填寫,再有針對性地進行表揚和教育,將導行落到實處。
(3)與社區生活相聯系。如訪問交警叔叔,了解初中生遵守交通規則的情況;進行“五一”創收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創造財富的艱辛和快樂;在派出所民警的指導下,組織學生進行消防演習;參加“常州市中小學生命教育周”宣傳活動等。
(4)與社會生活相聯系。如在教學《做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者》后,組織學生到附近的龍潭部隊參觀,請部隊指戰員講革命軍史,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民族精神的內涵、懂得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增強弘揚民族精神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橫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