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一個人語文綜合能力的反映,是語文素質教育的落腳點也應是作者生活、觀念、情感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反映??墒情L期以來,很多語文老師受課本的束縛和應試作文教學的影響,學生作文大體表現為思維模式化,內容空洞化,思想陳舊化等諸多弊病,不能體現人文觀念和價值。因此,當務之急,在作文教學中應充滿人文性。
一、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學生濃郁的人文情懷
很多學生認為作文難寫,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寫作的素材。學生是否真的無材料可寫呢?我認為主要是由于學生們平時不注意觀察,不善于觀察,不留心生活周圍所發生的事故所致。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首先要教會學生明確每次觀察的目的,并授之一定的方法,如全面觀察,局部深入觀察,細致比較觀察,直接體驗等。通過觀察,接觸了實際,作文時才有話可說;有新的認識。同時,要求寫觀察筆記,寫出事物特征和自己的主觀感受,然后根據觀察筆記選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讓學生自擬題目作文,這樣學生的作文就會內容更充實,情感更真切,作文中才會體現學生對社會生活的濃郁的人文情懷。
二、命題具有開放性,可發散性,讓學生便于抒發人文情懷
課本上有些作文題目,只注重與單元教學的配合,沒有切合學生生活實際,造成學生自己想寫的不能寫,致使學生作文沒有真情實感,可見作文命題值得研究。
在作文訓練中,寫作不得設審題障礙,要淡化文體要求,鼓勵學生寫真情實感。這樣就有利于學生人文價值、人文底蘊的回歸。我們在作文教學中要在作文命題上開放,要選擇那些學生有話可說,有話好說的文題讓學生充分發揮。我們在作文教學中,一要開放教師命題特權,指導學生自由命題;另一方面教師命題時少出一些命題作文,而應以半命題或話題作文為主。這樣選材面便相應地拓展了,保證了每個學生都可以盡情地有創造性地去發揮。這樣,學生的作文興趣也就提高了。
三、審題時注重思維的發散與情感方式的引導,使學生善于抒發人文情懷
學生遇作文題,總覺得無話可說,或有話不好說,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沒有很好地抓住題眼把握題意,因此審題時既要抓住題眼,明確文章立意,發散思維,選擇適合表現主題的材料,然后選取適當角度表達。
那么怎樣發散呢?簡單地說,是由作文題目為點,而后借助聯想和想象的時間、空間、意義和對象等方面呈放射狀地發散和延伸。比如寫“朋友”,從時間、空間方面來說,可以寫過去的、現在的,寫校園內外,家庭內外甚至是國內外的朋友;從意義方面說,可以寫直言規勸的諍友,互相競爭的朋友;從對象來說,可以寫自己的朋友,也可寫他人的朋友;自己的朋友,可以寫同學、老師甚至與你朋友相待的父母,還可以寫有生命的動植物,甚至是給自己提供方便的某一實用物,這樣經過發散思維,擴大了選材的視野。
四、作文評價應重視激勵機制,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鼓勵比批評更能促進人進步。因此在給學生寫評語時,切忌套話,要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可采用書信聊天式的評語,讓評語充滿濃濃的情感,拳拳的關心,充滿人文性。對明顯有弊病的文章采取特殊處理,可先肯定其中的點滴優點,再委婉地指出不足,并提供其努力改進的方向,將存在的問題“軟著陸”,保持學生良好的寫作心態,如遇文不對題的文章,建議其改換題目,使題干和文章協調,讓學生在評改中領會作文的技巧。
總之,作文教學中,注重人文教育,學生通過寫作,不僅可以提高寫作水平。還可以提高自己對生活對人生的認識。讓我們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更好地做好“傳道” “授業”“解惑”的工作,因為作文教學過程本身就充滿了人文性。
作者單位:陜西省子洲縣周鹼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