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我接管了初一的一個班級,該班當時的狀況可用“臟”、“亂”、“差”三個字形容。然而,一盆迎春花卻改變了這一切……
案例1:班級環境——用迎春花裝扮
以改變班級環境為突破口,我實施了班級管理的第一個方案。早自習開始前我和值日生、班干部徹底清理了教室,并刻意在講臺邊放上一盆含苞待放的迎春花。接著的開場白我是這樣說的,“同學們,從今天開始我就是你們的班主任,也是你們的朋友,我愿意和你們一起成長,共同度過美好的一段中學時光。我相信,我們班級的每個同學心地都是善良的,本質都是好的,只是有少部分同學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你們在座的每個同學在老師心目中純潔得像一張張白紙,今后在這張白紙上如何勾勒、著色全靠你們自己,我希望每個同學都能用藝術的眼光去設計,用智慧的畫筆填涂,去完成屬于你們自己的‘藝術品’。班級是我們共同的家,誰不希望自己的家整潔、美觀而富有生機!此刻的我熱切希望大家伸出你們的手,營造美麗、舒適的班級環境。時下是陽春三月,草兒綠了,花兒要盛開了,大自然煥發出蓬勃的生機。你們就好比這一株株迎春花,需要陽光雨露,施肥松土,曉以時日,定會以嬌艷的花朵裝扮春天,以特有的芬芳回報自然。”從當天起,班級的一切秩序井然,各項常規管理有序進行,好像每個學生都融入了這株迎春花。
眾所周知,班級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班級的環境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孟母三遷”,詮釋了環境影響人的道理。身教重于言教,作為班主任,能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從整頓班級的環境入手,為學生作出表率。可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何況這個榜樣是自己的新任班主任呢?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學生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班級環境的舒適和美觀,觸及內心深處的情愫,自然會各司其職,切實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用一盆迎春花點綴教室,寓意深刻,收到了顯著的功效。
案例2:校運動會——從奴隸到將軍
2008年4月底,學校又舉辦春季運動會,可以說這是一次張揚班級士氣,樹立班級信心的良好挈機。我客觀全面地分析了上次運動會本班的成績和存在的弊端,鼓勵和選拔班級中最好的運動員參賽。對為班級獲得榮譽的運動員給予一定的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同時我還向全班學生說明,運動會絕不僅僅是參賽運動員們的事情,它是我們全班每個學生的分內事情。為此,班長將班級學生除了運動員外分為宣傳組、護衛組、后勤組和拉拉隊,讓班級的每個學生都參與到運動會中去,并且要求在運動會期間舉行組間評比,對表現突出者也給予一定的獎勵。賽前我既定的班級目標是獲得年級前三名,結果我們班大獲全勝,成了一匹黑馬,獲得了年級團體總分第一名的成績。運動會結束后,班級中許多學生歡呼著,好幾名運動員聚在一起抹眼淚,真的是久違了這種冠軍的感覺。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事實證明,集體的感召力量是無窮的。一個人只有把他或她自己切實融入集體,才能真正成為集體的一分子,并隨著集體一同成長。所以說在教育中要充分發揮集體的教育功能,激發和提升學生的責任心和榮辱意識。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集體中建立起一種充滿勞動氣氛、團結友愛和有利于發揮創造性的環境是很重要的。在這種環境中,學生能夠嚴格要求自己,感到應該對社會負責,并在此基礎上認識到應該對自己的良心負責。完全是同一個班級,運動會成績卻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究其原因是重視程度不同,組織力度有別,調動全班同學的積極性與否。本次運動會實現了“從奴隸到將軍”,進一步鞏固和增進了班級的凝聚力。班主任的威信得到進一步增強,班級每個成員的自信心得到提高。在競賽中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增進了師生間的情誼,使班級的各項管理進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及時地引導學生進行“戰略大轉移”,繼續發揚運動場上的努力拼搏精神,將全部精力運用到文化學習中去。
案例3:個別教育——以人為本,講究策略
有一天上午在辦公室,一個學生的爸爸突然來訪,這個學生名叫黃文斌(化名)。黃的爸爸向我說明了來意,很肯定地說,黃文斌拿了家中的300元錢。
黃的爸爸自稱其脾氣不好,若要他直接去問,兩句話不說就要動手打了。其實,知子莫如父,他再清楚不過兒子的德性,斷然不會從黃文斌口中得出300元的下落。他對我說,“老師,我知道我兒子最服你了,請你幫我教育他,讓他把那300元錢拿出來,我擔心這小子拿這些錢去闖禍。”我聽完,讓他等下課后,由我單獨和黃文斌同學談談。課間我將黃文斌叫到走廊邊,直接問,“黃文斌,你有沒有拿家里的錢。”“沒有啊。”“老師相信你是個誠實的孩子,你今天當著我的面,不要撒謊。我再問你一遍,你到底有沒有拿家里的300元錢。”“拿了。”“那些錢現在在哪?”“在我口袋里”,黃文斌邊說邊掏口袋。我告訴黃文斌,說他的爸爸在辦公室,并關照他要勇于承認錯誤,態度要端正。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密切關注學生自身的發展,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每個學生個體就好像是一塊土地,這塊土地上不適宜種水稻,那就種玉米,不適宜種玉米,那就種高粱,不適宜種高粱,那就種蕎麥,總有適合它種植的農作物。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全國18歲以下的3.67億未成年人中,有2.6%的人認為“自己被歧視”,有7%的人認為“學校對學生不能一視同仁”,兩項相加竟有接近10%的學生認為有“不公平對待”。看來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任重而道遠。教育是一門藝術,從古至今,沒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個別教育,更要講究藝術策略。眾所周知“苦口良藥利于病”,苦口的良藥是用來治病的,假如患者吃起來覺得味道不好,拒絕接受,就不會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而給良藥包上一層糖衣,效果還是那樣的效果,別人接受起來就更加容易些。對于個別教育,特別是對問題學生的教育,老師所做的工作,就是把自己對學生的關心、愛護和嚴格要求,用一種寬容和藹的語氣表達出來,讓學生愉快地接受。
正如“教無定法”一樣,管理也無定法,班級管理更是如此。國外有“一個蝴蝶結改變整個街道的故事”,而在我的班級管理中實現了“一盆迎春花改變班級的整體風貌”。先前的“臟”、“亂”、“差”被“文明”、“民主”及“和諧”所取代。并且用發展的眼光看,現代教育理念認為,班級的管理角色應該是多樣化的,多元化的。對學生進行創造性的管理尤為重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的思想復雜了,亟待解決的問題也增多了,面對層出不窮的新事物,班主任、老師只能抱著學習、研究的態度去認識和解決,與時俱進,更新理念。在這些管理過程中,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所有的方法、策略和理念,其基本前提是關愛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我心目中班級管理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實現班主任老師的“無為而治”!
參考文獻:
傅維利主編.《教育問題案例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市吳中區光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