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以發展人性為基準,著重培養人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生存。“教師只是一個宏觀調控者,是學生的朋友,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解讀課文,共同探討交流,將自己認識事物的方法和思維無形中傳給學生,在共同學習中達到教學目的,特別是近年來高考試題逐漸向培養能力方面轉變,更說明這個問題。”學生只有掌握了字、詞、句、段,才能去領略表達方式、修辭、詞語的妙處。
一、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慢慢領悟到作者思想的火花,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整體把握一篇文章。一些教師認為學生不會讀,不能讀出個所以然,簡直是浪費時間,不如自己講。殊不知這樣一來把學生的初步探索知識的權力給剝奪了,把學生架空起來。學生脫離了文本,學習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該如何探索呢?語文教學中的讀,現代文也好,文言文也罷,都很重要。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多讀教學法”:
1.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在初讀課文時,教師應給予每一個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將學生盡快地導入課文。讓學生發現自己尚未掌握的字詞,借助注釋、工具書求得新知識,掃清字詞障礙,能完整地了解課文的大意,初步感受課文的內容。
2.品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在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深入研讀和欣賞課文,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字、詞、句、段)進行朗讀。對于精彩的段落引導學生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反復誦讀,這實際上是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欣賞品評的過程。這樣可以使學生更深地融入作品中,極大地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
3.研讀課文,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在品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還要及時引導學生就課文發現和提出問題。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的質疑精神,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應組織學生有序地研讀課文,有效地解決疑難問題。因為學生不但要懂得課內的知識,更要通過課內向課外拓展。
二、激活學生的主動性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興趣是一種內在的力量,它能促使學生萌發強烈的求知欲,從內心產生一種自我追求,向著認定的目標前進,有了興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愉快地學習。于是,我運用語言,借助近幾年興起的多媒體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表情達意的主要方式。教師的語言生動形象、抑揚頓挫,都能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所展現的色彩鮮艷,音色悅耳,畫面活潑的視頻、音頻、圖畫、動畫效果等無疑更能調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我在教學中根據教學需要,我組織選放了兩組錄像。一組錄像真實地再現了奧運會上的激烈場面。另一組錄像則反映了中國第一次申請奧運會失敗和第二次申請奧運會成功時的場面。孩子們的興趣驟然間被提高了,于是我趁熱打鐵,用激昂的語氣向學生講解。學生伴隨著我的講解漸入情境,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學生懂得了“北京申奧成功”的來之不易,也理解了人們在首都街頭相互擊掌,相互擁抱,淚水盡情流淌的喜悅心情,從而也增強了愛國意識。
總之,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是不斷改革,不斷出現新問題,不斷完善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抓好基礎的同時,把問題的探究、發掘過程的方法教給學生,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學會學習、學會閱讀,做學習的主人。
作者單位:陜西省渭南市白水縣堯禾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