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有效備課、構建積極有效的心理效應場等策略可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并因此而形成“課未始,興已濃;課正行,興愈濃;課已畢,興猶濃”的真正有效的生物教學課堂。
關鍵詞:生物教學有效課堂 策略
“有效課堂”的提出,是對目前中學課堂教學低效、甚至無效的一種反思和回應。導致當前生物課堂教學低效、甚至無效的原因主要有:首先是教師對新教材和新課標解讀不深刻、對學生把握不到位、對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等備課策略的低效或無效;其次是教師不能在預設和生成之間求得平衡,要么“預設味”過重,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要么一切以學生為重,課堂過分圍著學生轉,淡化了教學內容、目標,使得教學的隨意性很大,缺乏必要的約束與反饋調節,從而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再次是對探究性學習的誤解和主管部門對“作秀課”的過分宣傳。
1.有效備課,充分準備策略
1.1備深教材
1.1.1走進教材
走進教材就是要吃透教材的內涵與外延,感悟文本布局和文字運用的準確性,找準每個章節的“章眼”;走進教材就是要尊重教材、源于教材、質疑教材、超越教材;走進教材就是要把握教材特色,與教材平等對話;走進教材就是要了解教材編排體系和主旨,對教材進行個性化和創造性地意義構建;走進教材就是要吃透重點難點,抓住核心;走進教材就是要明確目標、把握要求;走進教材就是要瞻前顧后、通篇考慮。
案例1:在備《伴性遺傳》這一課時,可根據所教的學生對《基因在染色體上》這一節內容掌握的實際情況和教材前后知識間的聯系,大膽設計新的教學方法,變利用教材提供的方法為學生利用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直接推出伴性遺傳的概念、特點,進而由學生自行探究出人類紅綠色盲遺傳等單基因遺傳病的特點,使學生真正掌握人類遺傳病的家系分析方法,達成教學“三維目標”,使教師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1.1.2活化教材
活化教材就是在不改變教材核心內容的前提下,將文本教材情境化;將靜態知識動態化、可操作化;將教材知識生活化、科學通俗化;找準知識點間相互融合的切入點與結合點,構建合理的學科知識層次;充分利用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儲備,對教材進行加工重組,從而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案例2:在備《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這一課時,可緊緊圍繞“脫水縮合”這個課標要求的教學重點與難點進行設計:將蛋白質的脫水縮合設計成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的學生手牽手的小品表演(每個人左手拿一張代表-COOH的紙卡、右手拿一張代表-NH2的紙卡),參與的人數由2人到3人再到4人……與此同時要求每個人都要進行參與人數、牽手次數、剩下的左手與右手的數目等進行相關統計,并與教材中的脫水縮合進行類比。這樣處理教材,使得學生在活動中進行探究,掌握相關知識,提升能力。
1.2備透學生
備透學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決依靠學生,堅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把準學生的認知矛盾,依靠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自主解決問題,依靠學生分組討論解決疑難問題,做到“兵教兵”。備透學生就是要備課時心中有學生,堅持以生為本。備透學生就是要“分層要求、尊重差異、據學而教、以學定教”。備透學生就是要激發學生和維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把學生精力集中在學習的認知方面,依靠成就感引起的動機來加強學習。
案例3:《細胞的癌變》這一課時的備課設計:首先教師與學生一起找出課標要求的教學重點與難點,其次由學生調查同學們自學所遇到的問題并進行收集,再次要求學生針對教學重點、難點與同學們遇到的問題,結合日常生活制作出課件。
1.3備好教法
備好教法就是要對本節內容所采用的教法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物質(教具等)準備,其最重要的就是要將講授法、實驗法、自學輔導法、目標-范例教學法、討論法、角色扮演法等進行靈活整合和應用。備好教法還要努力找到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以及傳統教學手段的切入點和結合點,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調用學生的眼、耳、手等全身器官,從而達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學習之效果,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案例4:在備《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這一課時,可以學生自學輔導法為主、講授法為輔。為了完全達成教學目標,還可采用有聲有色的Flash動畫輔助、讓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視覺、聽覺等感覺來完成對知識的學習。
2.構建積極有效的心理效應場策略
暗示是指人們為了實現某種目的,用含蓄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或行為施加影響的過程,是人類擁有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現象。認知心理學認為,面對同樣的事件,在積極的心理暗示作用下,人們會積極地評價和看待事物的多面性和啟發性,能夠保持彈性的思維方式以適應外界的變化,并由此提供更多具有積極意義的防范措施與靈活合理的行為選擇。中學生具有很強的從眾心理,其思維易受別人的暗示的影響。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利用語言暗示、情境暗示、表情暗示、行為暗示等,可構建一個有利于學生學習、探究、交流的心理效應場,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真正實現“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也可以使師生間更加默契,學生間更加和諧,從而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并因之而構建一種有效的具有無窮生長點的生態課堂。
案例5:在執教《細胞的衰老和凋亡》這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得出“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系”這一知識點的結論,可給出一幅草履蟲的結構圖和一幅嬰兒皮膚的結構示意圖來加以暗示,結果學生一下就得出了“單細胞生物細胞的衰老就是個體的衰老,多細胞生物個體的衰老與細胞的衰老不同步”這一結論。
3.師生有效互動策略
加里培林認為,兒童在早期的學習中,智能和技能的形成是外部操作轉化成大腦內容的內化操作的結果。師生有效互動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可以讓學生感到自己有自主權,從而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可以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再加上教師的“助產”,從而使他們的思維更加開闊,表達能力更強,應變能力、分析能力、創新思維能力漸趨完善;師生有效互動還可以使學生體會到在和諧集體中學習的好處,從而使學生產生對集體的依戀之情,增強同學之間的情誼。有了這樣的課堂,教學想低效或無效都不可能!
案例6:在執教《通過激素的調節》之《血糖平衡的調節》這一內容時,教師既可與學生一起做糖卡(一邊做,一邊交流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可發現有一些同學確實心靈手巧、思維敏捷,與平時判若兩人),又可與學生一起做翻糖卡的游戲。在這種師生有效互動的環境中,師生間的感情加深了,學生覺得與老師平等了,發問更大膽了,回答問題更踴躍了,創造性也顯現出來了,課堂的有效性就不言而喻了。
4.教學目標具體化策略
三維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必須具體,這樣才便于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才便于有的放矢具有針對性,才能做到心中時時有目標,而不會信馬由韁,走到哪是哪,這樣才能構建有效課堂。
案例7:《伴性遺傳》這一節內容可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5.教學內容問題化策略
問題既是思維的開始,也是思維活躍程度的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善于將教學內容提煉成問題給學生,還要善于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使學習過程變為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既要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也要引導學生從細節上發現問題。
案例8:《伴性遺傳》這一節內容,為了使學生能夠自主探究出人類紅綠色盲(以教材提供的家系圖作為探究對象)的遺傳特點,可將教學內容轉化成層層遞進的問題,供學生自主探究:
問題1:家系中患病者的性別是什么?說明色盲遺傳與什么有關?
問題2:I代中的1號是色盲患者,其致病基因傳給了II代中的幾號?
問題3:I代中的1號是否將自己的色盲基因傳給了II代2號?說明紅綠色盲基因位于什么染色體上?
問題4:為什么II代3號和5號有色盲基因而沒有表現出色盲?
問題5:是否一定只有男性才患色盲?為什么?
問題6: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規律是什么?
6.結語
無論教學如何改革,生物教學“有效課堂”的構建是我們生物教師永恒的追求。所謂“有效”,是指教學用最少的時間促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生物教學“有效課堂”的構建策略主要從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教師的教學行為兩個方面來進行,合理調控,和諧發展。當然,離開了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品質來構建“有效課堂”只能是空中樓閣、不可實現;離開了教師個人的教學特質和生物學科特點去構建“有效課堂”只能是盲人摸象。有一天真正實現了“課未始,興已濃;課正行,興愈濃;課已畢,興猶濃”,我們生物教學“有效課堂”的春天才真正來臨,我們廣大的生物教師才能真正解放自己!
參考文獻:
[1]陳忠良主編.《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必備技能集萃》.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6.
[2]陳松銓.《高中生物(必修)新課程案例與評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
[3]蘇科庚.《用教材不是教教材》.《中學生物教學》,2007.3.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禺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