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能力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重要能力,而速算能力又是衡量學生計算能力高低的一個標準。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學生的速算能力,我想應著力在教學中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知識教學,引導學生過好雙基關
能力建筑在知識學習活動的基礎之上,必須經過嚴格系統的培養和訓練才能形成。因此首先要抓好知識的教學,引導學生切實過好基礎知識關,為速算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鑒于此,在教學中應處理好以下兩點:
1.明確算理
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鑰匙,速算要求學生切實掌握常用簡便運算的方法,既包括直接運用定律和性質使運算簡便的方法,又包括需要經過分解和組合后才能間接應用運算定律和性質,是運算簡便的方法。前者較為通俗,易接受。后者難度較大,而要著力培養學生先看后想的思維習慣。當學生一旦能夠有看到想自己發現數據間的關系,并會通過分解或組合、聯系定律、性質、進行間接地速算,就意味著學生已掌握了速算的“鑰匙”,具有較高的速算水平。為培養學生先看后想的思維習慣和分解或組合的能力。例如:70-70×3/5可以變形為70×(1-3/5),125×32×25可以變形為125×8×4×25等,經常進行這樣的練習,不但能加深學生對算理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思維習慣。
2.熟記常用數據
提高速算的敏捷性。實踐證明常用數據的熟記,不僅使計算速算加快,方法靈活多樣,還能較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小學階段需要熟記的數據較多,象125×8、 25×4的積,以及1/4 1/8……1/20等常見的分數化小數、百分數的值、π值等都要讓學生記牢,這樣使用起來就比較方便。
二、抓好比較教學,引導學生選擇最佳速算方法
就一道計算題來說,其計算方法不止一種,其中必有一種簡便的,為了使計算快速,就要盡量學會選擇最簡便又符合算理的那一種,因此,在課堂上要注重對計算方法的討論,讓學生明白那種方法簡便,在此基礎上進行區別練習,可以對一題寫出幾種方法,讓學生發現其中最簡便的一種,也可以出示類型相似的,方法不盡相同的題目,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每道題的最佳速算方法,如:240÷6/15÷2 6/13÷6/11 4/45÷22/45這些題目中都有分數,且都是除法,但速算方法各不相同。最后,教師要幫助學生對一些常見的類型,常見的方法速算的竅門和捷徑,給以引導總結,這樣學生便會漸漸地形成技巧掌握方法。
三、抓好多種練習,引導學生提高計算的速度
學生能用法則,算理進行計算不等于已經具備了相應的技巧,這就要通過各種途徑進行技能訓練,進一步加快計算的速度,平時教學應當注意:
1.口算練習
口算是速度的基礎,經常組織學生有計劃地進行一些口算練習,既能鞏固新學的法則、定律,又能促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思維過程,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2.定時練習
既要求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一定的練習題,以培養學生速算的能力和習慣,具體進行時可采用發定時練習卷的方法,定時練習題要注意形式多樣,有的題可只要求學生直接填寫得數,有的可以要求學生寫出簡算過程,注明依據,有的題還要讓學生寫出多種方法。
總之,培養學生速算能力,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看題想題的習慣,做到看到一個題目,便會想到采用相應的方法,迅速將計算中多余的步驟去掉,把有關步驟進行分解和組合,然后運用有關定律和法則進行速算,從而使速算的過程,真正變成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過程。
作者單位:河南永城市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