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維總是從解決問題開始的。在中職化學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提出問題、創設新異的教學情境,給學生創造思維的良好環境。因此在中職化學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出各種有效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中職 化學教學 問題情境
中職化學課有化學教育的共性,又有它獨特的個性,這主要是教學對象(學生)和媒介(教材)所決定的?;瘜W是中職階段只開一年的非專業性文化基礎課,化學課教材的特點總是抽象的、概括多于形象的描述。由于學生認識上的片面、浮淺、急功近利,不僅成績差的學生不想學,就是成績好的學生也大多不認真。故中職學生對學化學普遍不感興趣,所以在中職化學教學中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和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巧設“漸進式”問題情境
指導學生掌握問題的步驟和方法:感知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在學習濃硫酸性質時,濃硫酸與碳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產物的鑒定過程,可采用這樣的遞進設置:
a.什么方法證明SO2存在?
b.用什么方法證明CO2存在?
c.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是否說明一定含CO2?為什么?
d.氣體中同時含SO2、CO2怎樣證明是否含有CO2?
e.如何除去CO2中的SO2?
f.設計一個實驗裝置證明產物中有SO2時肯定存在CO2?
學生回答問題盡可能有多種方法,這時中職教師要及時點擊思維盲點,捕捉思維的閃光點,有效地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
二、巧設“懸念式”問題情境
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所授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一種含有疑難問題而又引人入勝的情境,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喚起求知欲,使思維處于活躍狀態,然后因勢利導地指導他們去追本溯源,進行探索。
例如:教完單質鈉的化學性質后,教師讓學生寫出:鈉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方程式。這時學生不假思索地寫出:2Na+ CuSO4=Na2SO4+Cu。學生的理論根據是:根據金屬活動性順序表,鈉排在銅的前面,因而認為鈉能把銅從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出來。教師在課堂上當即演示這個實驗,并要求學生回答觀察到的現象。然而,實驗事實證明并沒有銅的析出,出乎意料的實驗現象與學生原先的回答產生了矛盾,這一情境使學生感到無比驚訝,迫切希望找到答案,思維處于高度集中狀態。
在教學中設置問題情境應緊扣教材,要具有一定的新穎性,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這樣才能使教學內容產生巨大的誘惑力,使學生的思維不斷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三、巧設“輻射式”問題情境
教師以某一知識點為中心,從不同角度、不同途徑、不同側面根據化學原理、結構、性質、用途和實驗等設置疑問,引導學生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去發現、尋找與此有密切聯系的盡可能多的知識點,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激活學生思維,培養思維的發散性。例如:學習葡萄糖的性質時,中職教師提出如下問題:檢驗糖尿病有哪些方法?讓同學們課前通過上網或查找資料加以總結。課上學生們各抒己見,相互討論,最后歸納出三種主要方法,并對各種方法進行評價:一是用新制氫氧化銅懸濁液檢驗。這是醫院最早使用的方法。二是用班氏試劑來檢驗。由于氫氧化銅懸濁液穩定,把尿液和班氏試劑混合后微熱即可,根據變色情況可判斷葡萄糖的含量,以診斷病情。三是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現在又發明了“多功能尿液檢測試紙”,使用起來更方便,病人可自檢。
為此通過上述輻射式情境,引導學生關心社會,了解化學在社會發展和人類活動中的作用,激發聯想、拓寬思路、活躍思維、訓練思維的發散性。
四、巧設“滲透式”問題情境
化學學科是一門邊緣性、綜合性知識較強的學科,它與其他學科諸如數學、物理、歷史等都有一定的聯系,在化學基礎教學中應注意學科間的滲透和綜合,教師應從不同學科知識的交會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點和利用不同學科情境試題入手。設置滲透式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滲透和綜合,這樣,可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形成跨學科知識網絡,訓練學生綜合思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為什么在雷雨多發生的地區的樹木長得比較茂盛?在閃電雷鳴的雨天,會產生放電現象,正是由于放電,使自然界實現了最偉大的創舉,完成了氮的固定:
N2+O2=2NO(放電條件下)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反應產生的HNO3隨著雨淋灑到土壤,最終可為土壤、植物所吸收,促進植物的生長,所以才有雷雨多發生地區的樹木長得比較茂盛的現象。
總之,在中職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深入地分析化學基礎教材,結合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來設計恰當的情境,加強問題意識和質疑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激活學生的思維活動,從而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戴珊玲.創設問題情境,優化課堂教學[J].化學教育.2002.(3).
[2]程寧.開放性化學問題的設計及教學策略[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0.(5).
作者單位: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