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語文教學讓我深刻認識到要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和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創新能力。
一、課前造勢,先聲奪人
前蘇聯有研究表明,學生注意事物的積極性呈波形,開始的三五分鐘注意力未能集中,因此,開場戲成為一堂課老師與學生的最初交流,是將學生注意力從課間娛樂的放松中牽回來的重要一環。如果只以簡陋的一句“本節課我們來學習×××”,這樣的話一開始就錯過了這個好機會,導致學生很長時間才能注意聽講,事倍功半。我的措施是先聲奪人,利用開場戲好好造勢:可用以情動人開戲,讓學生在心靈的共鳴中一起步入文章。例如:在教學《秋天》時,為了提高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我就設計了以下導語:一提到“秋”,碩果累累、秋高氣爽、風霜高潔、落葉蕭蕭等景象仿佛就出現在我們眼前,不僅會給人豐富、充實的想象,也會給人愁苦、蕭條的感受。請同學們想想,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是如何描繪抒寫秋景的?比如說,杜甫在《登高》中是如何描繪秋景的?王維在《山居秋暝》中又是如何描繪秋景的?而歐陽修在《秋聲賦》中如何展示了秋天的蕭條的?隨著這一串提示,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同學們背誦了一首又一首的詩文,喚起了對已學知識的回憶,千姿百態的秋景仿佛就呈現在眼前,這時再因勢利導,要求學生朗誦郁達夫的《秋天》,看作者是如何描繪秋景的。
二、課中設疑,激發興趣
教育家朱熹有一句話:“讀書無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可以這樣理解: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思維的火種,思維是以疑問為起點,有疑問才有思維,經過思維才能解疑,才能有所進取。因此,若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設疑、釋疑、解惑,定可極大地激發學生興趣,促使他們積極思考。當他們陷入“山重水盡疑無路”時,教師給予解惑,這樣便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我在上《最后一課》時,設計了這樣一些問題:1.韓麥爾先生做了什么事?是何原因?2.平時鎮上的一些人又做了些什么?3.小弗郎士面對這些有何想法?說明了什么?4.外國人在這塊土地上做什么?5.同學們認識這段歷史,今天的我們該做些什么呢?通過這一組問題的思考解答,理解了課文的核心內容,很好地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同學們時而深刻的思索,時而深沉的悲哀,時而強烈的憤慨,時而昂揚的報國熱情。這種圍繞課文核心內容層層深入地設疑,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課尾恰當留疑,留有余香
任何課文學完后都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學生也不可能沒有任何問題。問題意識是創新精神的前提和基礎,也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課尾留疑就是要求學生在學完課文后提出自己尚未理解或未完全理解的問題,并和同學討論或向教師請教。比如學習《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后,可以結合中華古詩文背誦活動,設計如下問題:自古以來,月亮在中國人的意象里就是一個美好、團圓的象征,中國人尤其喜愛月亮,詩人對月亮更是情有獨鐘,請你利用網絡和七年級(上)第四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內容或到圖書館查找一下,人們還常用哪些詞來稱呼月亮?注明作者、出處、原詩句,也可以輯錄有關詠月的詩句,擴大學生的視野和閱讀量。
總之,在教學中,如果教師的地位還是“至高無上”,學生就不敢多想,更不敢奢望、幻想和想象,這樣就會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生的創造潛能無法開發,因此教師要信任學生的潛能,尊重學生的人格,理解學生的心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一員,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減少一些約束,減少一些強制,使學生充滿自信,把求知當作愉快的事,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創造潛能,激發他們自主探求知識的積極性。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句話本身包含了創新。本人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時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和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創新能力是搞好語文教學的關鍵。
作者單位:貴州省黔西縣鐵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