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課程改革的機遇,作為教育一線的語文老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教師已不再是知識的化身,學校也不再是文化的孤島,要徹底改變那種“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的權力觀,打破“教什么學什么、怎么教怎么學、教多少學多少”的局面。真正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全新教育教學理論,確立新型的素質教育觀念,將現代教育理論落實到新課程標準之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語文課堂教學成為在教師指導下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生成過程。因此,我們應該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與新課程共生成、共發展,自覺地走進新課程,自覺地接受新課程的洗禮,以主人翁的態度投身到課程改革中去。
一、改變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方式科學化
傳統的教學是以“教材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教師為中心”,這嚴重湮沒了學生“學”的主體地位。而新課程要求教師從“經驗型”、“教學型”的角色轉換成課程實施的組織者和研究者,強調學習過程應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主動思考、主動探索,讓學生在主動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掌握學習規律、學習方法,從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素質。
1.創設愉悅的課堂氛圍。學生只有在自由、寬松、愉悅、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習狀態才會松弛,興趣才會激發,思維才會敏捷,才能盡情釋放個性,坦露心聲,從而達到學生樂于學習,樂于交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各種活動,設計不同的環節,創設快樂的課堂氛圍,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和諧的師生關系,真正讓語文課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2.創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大教育家孔子曾經說:“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又強調:“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說明了彼此切磋技藝、交換心得,有助于個別學習。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地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合作探究,群策群力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共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學習成功的喜悅。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逐漸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是參與課堂活動的“平等中的首席”。總之,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夠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
3.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是創新的導火線,“不會提疑問的學生不是學習好的學生”。語文課堂教學,應以問題為突破口,要善于啟發學生敢于尋疑、質疑,由“疑”引發思維。疑問是思維的源泉,是創新的基石。教師要努力創設情境,使學生敢于向課本挑戰,敢于向教師挑戰,敢于向權威挑戰。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與教學目標,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熱情,引導學生在閱讀課文、操作實踐、相互討論中質疑、釋疑,使課堂教學呈現出“惑——不惑——新惑”的動態發展過程。
二、利用網絡資源,實現教育手段現代化
人類已全面進入網絡時代,傳統的教育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進行教學,其真正的目的是充分調動并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創新性,激發、促進、鍛煉并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它在教學中的運用,消除了傳統教學中的許多弊端,打破了“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學習模式,它能超越時空的限制,把文本、圖像、動畫、聲音等信息與課文內容整合在一起,使教學雙方都有親臨現場之感。因此,作為現代教師,應改變“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的傳統教育手段,樹立正確的信息觀念。
如《阿房宮賦》是傳誦千古的名篇,其華美的辭藻、瑰麗的想象、生動的比喻、奇特的夸張和盡情地鋪排是最適合學生誦讀的。在教學設計中,首先讓學生欣賞Flash制作的課文朗誦,屏幕顯示大量能表現阿房宮特點的古畫、攝影、連環畫等圖片,結合著名播音員夏青的朗誦,《十里埋伏》的古樂和動態文字,創設了一個極為生動的情境,提供了豐富的外部刺激,使學生生發出學習動機。然后在教師的誦讀方法指導下,學生開始自主誦讀,根據網絡提供的字詞解釋、文章翻譯、思路分析、藝術特色比較等材料進行自主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能誘導學生跨越時空界限,把生動的畫面、鮮明的色彩、形象的聲音、完美的情節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有如聞其聲、如睹其物、如臨其境之感。
總的來說,在充滿探索的新的課程改革過程中,我們需要的是學生的頭腦變得更會“說”,雙手變得更能“干”,眼睛變得更善“看”,嘴巴變得更愛“說”,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我相信只要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充滿信心,建立自信,在學習中實驗,在實驗中學習,把“新課改”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中來,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學生創造一個“樂學語文、樂于語文”的新課堂。
作者單位:河南焦作市武陟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