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的物理課程標準突出了實踐,強調了知識運用于生活、技術、社會,重視發揮物理課程在科學素養、情感態度、社會價值觀等領域的教育功能,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在能力要求上,要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物理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展示了“進一步提高科學素養,滿足全體學生的終生發展需求”為根本的培養目標,與以往的一味追求使學生獲得系統、嚴密、準確的物理知識觀念相比較,可以說發生了質的變化。
關鍵詞:新課改 物理概念
一、模型創設情境,營造概念氛圍
物理概念是物理現象的本質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任何物理概念都必須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我們講物理概念應盡可能從具體事例或演示實驗出發,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感性材料,然后通過分析、概括,抽象出其本質,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物理概念。如:在高一物理教學中,加速度概念的教學是一難點。在教學實踐中我創設這樣的情景:磁懸浮列車以432km/h高速勻速運行了8s時間,蝸牛在10s內速度從0加速到0.1cm/s,讓學生體驗速度大與速度變化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接著給出下列案例:普通轎車0→100km/h用時20s;旅客列車0→100km/h用時500s,讓學生建立起速度變化相等時變化有快慢的初步概念。再給出例1:蘭博基尼Murcielago跑車0→100km/h加速時間4.0s;例2:麥克拉倫F1LM跑車0→100km/h加速時間3.2s;例3:寶馬Z4跑車0→60km/h加速時間3.2s;例4:F1方程式賽車0→300km/h加速時間15.6s。讓學生分析例1與例2──速度變化相同,如何比較其變化的快慢?分析例2與例3──變化的時間相同,如何比較其變化的快慢?比較例2與例4──速度變化不同,變化的時間也不同,如何比較其變化的快慢?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在探究中逐漸形成速度變化快慢的基本概念,并掌握了如何比較的方法(控制變量法)。我通過與學生共同分析物理過程、重現問題涉及的情境而把學生一步一步地“帶入加速度”物理情境,引導深化學生的思維,再經過進一步的反復、強化后,使學生對加速度的概念有了較清晰的認識。
二、鼓勵學生,嘗試定義概念
三、討論交流,正確規范概念找聯系,抓類比,深化概念
許多物理概念既有本質不同的一面,又有內在聯系的一面,教學中即要注意某一概念本身,又要注意不同概念之間的聯系,通過類比,找聯系,使學生區別異同,澄清概念,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例如:磁通量、磁通量的變化、磁通量變化的快慢,可以通過一個例子類比三個概念的異同。在勻強磁場中有一個矩形導線框,長1m,寬0.5m,線圈平面垂直于磁場方向,磁感應強度為0.04T。通過線圈的磁通量是多少?如果線圈平面轉到跟磁場平行的方向,線圈的磁通量又是多少?在這個過程中,磁通量的變化是多少?如果完成這個過程,第一次用0.1s,第二次用0.01s,哪次磁通量變化的快?通過這個例子是學生認識線圈平面到任一位置都對應一個磁通量,磁通量是狀態量。磁通量的變化等于始、末狀態的磁通量之差。定義式v=Δs/Δt讓學生猜測加速度的定義式是什么。由學生得出加速度a=Δv/Δt。即加速度是速度變化量Δv與發生這一變化所用時間Δt的比,也可以說是單位時間內速度的變化。最后可列表比較:
四、分層次,抓階段,完善概念多種方法,科學記憶概念
教育學告訴我們,在教學中貫徹循序漸進的原則,也是學生認識能力發展規律的要求。講物理概念必須按照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注意形成概念的階段性,學生對概念的認識,只能從簡單到復雜逐步加深,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很透徹。例如:在整個高中階段,對靜摩擦力教學是要循序漸進的。開始只要求學生知道靜摩擦力產生條件:1.物體相互接觸:2.有壓力;3.接觸面粗糙;4.物體間有相對運動的趨勢。能用二力平衡的知識判斷靜摩擦力是否存在、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最大靜摩擦力。如果初學時就對靜摩擦力的各種情況都一步到位,有悖于認識規律。隨著學習的深入和學生能力的提高,他們對靜摩擦力的認識會逐漸加深。學習了參照物的概念后,可以判斷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學習“牛頓運動定律”后,又知道了由物體的受力情況和運動狀態解決靜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五、巧設疑,抓習題,鞏固概念巧設問題,靈活運用概念
通過置疑法,先給出對物理概念的錯誤說法,經過辨析,進一步揭示概念的內涵,從而使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運用已掌握的概念來解決實際問題,使對概念的掌握更精確與透徹。教學既是科學,又是藝術,教無定法,但教學有法。我們只有把握不同概念的特點,選用不同的適用于該概念的教學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內涵,把握概念的實質,為靈活運用概念打下堅實的基礎。不是簡單地將概念灌輸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積極探索,使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形成概念、掌握概念,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同時,也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尚仁.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郝瑞玲,樊曉莉.五步教學法初探.甘肅教育[J].1999(Z2).
[3]樊偉新.“加速度概念”探究式教學的設計思路.浙江上虞中學.人民教育網.2005(08).
作者單位:成都市龍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