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課程教學設計提出的背景
1.1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需要有相適應職業教育的課程教學目標
按照“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職業教育目標,我們培養的學生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具有熟練的職業技能,走上職業崗位之后具備持續發展的能力和具有扎實的、系統的專業應用知識。
然而,依靠傳統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現代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因此,在高職院校所有課程的教學目標中,強調“自我學習能力”是形勢的迫切需要。職業教育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需要自身的改革和全面創新。為此,與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相適應的課程教學設計改革勢在必行。
1.2課程教學設計改革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
課程教學設計作為一種有控制的教學信息傳遞過程,包含了教師、學生等人為要素、課程等教學信息要素和教學條件等物質要素四個最基本的過程性要素,是系統運行的前提,它組成了系統的空間結構;而課程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體、教學組織形式和學習結果等過程性要素形成系統的時間結果。這些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又構成系統輸入和輸出之間復雜的運行過程,即我們常說的實施課程教學設計的教學過程。
2.關鍵能力的培養是課程教學設計的核心
所謂關鍵能力,是指從事任何職業都需要的、適應不斷變化和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所需要的一種綜合職業能力。它強調:當職業發生變更或當勞動組織發生變更時,勞動者所具備的能力依然存在。由于這一能力已成為勞動者的基本素質,所以勞動者不會因為原有的專門知識和技能對新的職業不再適用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夠在變化了的環境中重新獲得新的職業技能和知識,它是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課程教學設計就是需要在一種新的概念和模式下運作,為學生專業能力、學習能力及社會能力的提高創造條件。
3.開發大腦,提高學生創造力是課程教學設計的任務
課程教學設計特別需要注重發揮學生眼、耳等感覺器官,更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課程教學設計的改革來開發學生的右腦,使左右腦協調工作,平衡發展,培養“全腦人”。
4.課程教學設計的實施方法
課程教學設計包括圖示思維(大腦風暴)、卡片展示、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項目法、引導課文法、模擬教學法、暢想落實法等,每種方法各有特點,可以獨立使用,也可以穿插使用。作為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并要鼓勵學生親自動手。
5.課程教學設計的實施效果及評價
在進行課程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收集信息,對學生要及時地加以評價。在評分時,主要考慮學生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技能和相應的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學生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行為能力,包括人際交往、職業道德、團隊精神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等,每一項指標可按等級評分,也可按分數評分,教師在對學生打分后,應給學生以相應的評語。教師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找出現實的系統同所要求的理想化的系統之間的差異,為下一步修正,給出診斷性的信息。
6.課程教學設計改革有待于日趨完善
6.1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待培養
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必然會大大依賴于學生的主動作用,而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動力必須非常強。因此,對于年紀較小或缺乏經驗的學生來說可能不如年紀大些的和比較成熟的學生使用起來適用。課程教學設計改革必須要了解學生的興趣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6.2“雙師型”教師有待快速成長
課程教學設計改革中,教師除了負責制作學習材料之外,還有另一項新的任務,即是指導者和主持人。對于某些教師來說,有效地履行這一職能可能有困難,在很多情況下需要組織一些在職學習或培訓,以便教師能有效地完成這一任務。
6.3學校對教師教學質量評估方法有待完善
如果學校缺乏工學結合課改實效性評估機制或工學結合的質量和效果進行評價后反饋信息未能及時跟進,那么就無法保證工學結合課程改革的質量和效果。因此期待課程教學設計改革和工學結合等要融入教師教學質量評價之中。
6.4教育系統在體制和環境上有待于不斷完善
課程教學設計在很多方面需要主辦學校行政管理和業務主管部門等系統的支持,如外部宏觀國家政策環境和學校內部管理機制改革與創新、基金的安排、課程日常工作、使用一些專門設備(圖書館設備、電腦房、實驗室等),以及提供適當的考試方法。
課改雖是教學改革的核心,但課改問題不是孤立的,課改是一項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社會、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方方面面,只有相互協調配合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取得實效。
作者單位:蘇州省建設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