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啟發式教學,就是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知識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采用啟發誘導方法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促進其身心發展。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視啟發式教學。他曾論述:“不憤不啟,不悱不啟。”這里“憤”意為發憤學習,積極思考,然后想把知識表達出來;“發”意為開其意、指導;“悱”意為積極思考后要表達而表達不清,則要求老師予以答其詞,使其清楚。現代教學論中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相結合,而啟發式教學就能最大限度地實現這一教學思想,下面筆者就啟發式教學的形式談一些膚淺的認識。
一、興趣啟發
皮亞杰認為:學習是基于行為的內在的欲望而必然產生的。心理學研究發現,動物有一種探究反射,正在覓食的時候,突然聽到一種奇怪的聲音,會停止活動,警覺地四處觀望、探索,探究反射在人身上就表現為好奇心。新穎而恰當的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興致勃勃地去學習、探索和研究。教學中可運用生動形象的講述方法,或者在講課中適當穿插一些歷史故事,不失為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例如在講抗日戰爭時,給他們講一些抗日戰爭中發生的有趣故事,這樣既能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實用啟發
“實用”,就是理論要聯系實際,把所學到的書本知識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或指導自身實踐活動。要讓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方法和觀點去把握、分析歷史現象,探索歷史規律,揭示歷史事物間的內在聯系。如1947年美國實施的馬歇爾計劃,表面上看是要幫助歐洲國家恢復和發展經濟,其實質是不是這樣呢?讓學生思考后得出結論,其實質是要穩定資本主義秩序,達到控制西歐國家,稱霸世界的目的。這樣既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又可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廣闊性。
三、疑問啟發
疑問啟發,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注意發現問題,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生疑、質疑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始,有利于啟迪學生的創造潛質。要鼓勵學生敢于突破思維定式敢于對教材和教師進行質疑,對錯誤的地方進行修正,養成“學貴有疑”的良好習慣。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課堂提問不能時隨意的、即興式的,在授課前,應根據教學內容進行設計典型性問題,切忌過多過簡。同時,對學生答疑或質疑,教師要給予恰如其分的肯定和表揚,對回答片面乃至錯誤者,要具體指出錯誤所在,切忌冷嘲熱諷、惡語傷人。
四、直觀啟發
所謂直觀啟發就是讓學生直接觀看具體形象的東西,來加深學生的理解,實際是啟發學生由感性到理性認識事物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根據教學內容需要,把電視機、VCD等電化教育手段帶進課堂,把教師單一口授變為多種方法、手段的交叉使用,互相配合,以期達到最優化的效果。人們常發現,學生看電影或電視時注意力很集中,記憶效果也很好,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影視藝術形聲并俱,能引起人們的興趣和注意。例如在講到珍珠港事件時,可以適當放一些有關這方面的影像資料,這樣,借助熒幕生動的形象,既加深了學生對這一事件的理解,又能避免簡單地說教,加強可信度和真實性。
五、舉例啟發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列舉實例,化抽象為具體,使同學們從具體、生動的事例中得到啟示,理解抽象的概念,教師列舉的事例要力求準確,并具有針對性,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學生,啟發他們學習思維。比如在歷史課上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可以列舉我國的許多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科學家、學者像李四光、華羅庚、錢學森放棄國外優厚的物質待遇,毅然沖破重重阻撓,回到祖國的懷抱,投身于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從而有力地說明了愛國并不是有條件的,并不是要等到祖國富強了才熱愛。
總之,實施啟發式教學,實際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學科發展前沿,不斷充實和更新教學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啟發學生去探求未知世界,才能真正地提高歷史課的課堂效率,使學生掌握思考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伊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