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積極的人生態度、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鞏固并提高從閱讀中獲得的知識和能力,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在批改學生作文的時候,卻常常因為作文內容與表達方式的千篇一律而倍感疲憊。之所以形成千人一面的寫作局面,不外乎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學生缺乏寫作興趣
受“立意要高”這一根深蒂固的價值取向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的作文命題嚴重忽視了創作主體——學生個人的情感體驗和人格尊嚴,而進入了一種功利化、政治化和庸俗化的范疇。《家鄉美》、《美麗的校園》、《我的老師》、《我學會了寬容》等,這類作文在立意上就定了調子,學生發揮的余地很小。學生如果不寫家鄉、校園如何美,如果不寫老師如何好,就會受到批評。因此,學生除了說假話、空話、套話,除了壓抑自己的純真外,他們還能說什么呢?久而久之,作文成為八股文,學生自然越來越懶得動筆了。即使迫于壓力勉強動筆,也常常是老生常談敷衍了事,甚至是互相借鑒、傳抄,千人一面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寫作思路不夠開闊
筆者認為,學生寫作思路的狹窄和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不無關系。傳統的作文教學不但在立意上限制了學生的發揮,而且在寫作思路上也嚴重約束了學生的表達自由。比如議論文的寫作,老師常常讓學生死記硬背一些名人名言、名人事跡,在寫作文的時候照搬照抄,而不是讓學生自己搜集感觸深刻的事例。這樣的做法固然可以讓學生寫出四平八穩的作文,保證考試的時候得到一個“安全”的分數,而沒有跑題的“危險”,但卻使學生漸漸形成了思維定式,對新鮮的生活不聞不問,腦中記得的永遠是那幾個陳舊的例子,寫出的作文千篇一律,多有雷同,讓批改作文的老師倍覺乏味與無奈。
要使學生作文呈現出百花爭艷的局面,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點燃學生的寫作興趣
中專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的青春期,他們有著極高的生活熱情,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也不乏獨特的思考和看法。如何引導他們將對于生活的極富個性的感受和思考寫入作文,是對教師的一種考驗。在作文教學中,教師不妨少提要求,多讓學生表達,鼓勵他們“我手寫我心”,將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寫出來,即使那些想法并不成熟,甚至不完全與“主旋律”一致,也要適時地進行鼓勵和肯定。在寫作之前,可以先組織學生就寫作的話題展開討論,各盡所言,然后將自己的思考和發言進行整理,寫成作文。長期堅持下去,學生一定會養成獨立思考、自由表達、真實寫作的良好習慣,作文自然不會再千篇一律了。
二、打開學生的寫作思路
學生的生活和情感都是很豐富的,只要能夠打開他們的思路,將豐富的生活和情感寫入作文,那么作文一定也會無比的豐富和精彩。首先,要根據每次作文的要求,把學生的思維帶出課堂,引導學生去感受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關注生活中的熱點話題,用心體味,于平淡中見真奇,于瑣碎中捕捉有意義的瞬間,于感知表象的同時喚起內心的情感。只有這樣,才能認識社會,增強感悟,發而為文;才能思如泉涌,揮灑自如,形象生動,見解獨到,情真意切。
其次,要鼓勵學生加強課外閱讀。閱讀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大量的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匯,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這對作文教學至關重要。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文學亦人學,文品亦人品,作文亦即是人的真實靈魂的投射、真實人格的反映。鼓勵學生寫出個性化的作文,不僅在于解決作文千篇一律的問題,不僅在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它的終極目標,即培養有個性、敢求真的健全人格。因此,倡導學生作文的個性化,使學生作文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是相當重要且必要的。
作者單位:新鄉幼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