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現代教育理念,課程的功能正在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轉變為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我們的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而且要綜合形成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各種能力;教材要從儲存知識的“倉庫”變為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資源、工具與指南,成為學生學會學習、樂于學習的載體。由此可見,我們必須拒斥“圣經”式的教材觀,要求教師確立課程資源意識,認識到教材僅僅是課程實施的一種文本性資源,是課程的一種重要載體而不是課程的全部,它是可以超越、可以選擇、可以變更的。在這樣的意識指導下,我們必須以教材為本,同時又要超越教材,靈用教材。
一、認真研讀教材,樹立正確的思想認識
和其他學科相比,我們政治教材擔負著“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它需要我們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也要培養學生的能力,但是根本任務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具體的說,就是要對學生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觀點教育,以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作為基本內容逐步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終身發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基礎”。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作為教師需要認真研讀教材熟讀教材,明確書本上所承載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論。我們一定要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理直氣壯地用我們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方針、政策教育學生。
二、思考知識結構,重新解讀教材
教材是依據課程標準寫的,同時又按照課程標準對相關知識結構做了一定的調整。一般情況下,我們在教授書本知識時,要依照書本的邏輯順序展開。從商品到貨幣,從外匯到匯率,從物質到意識,從世界觀到方法論。但是我們也要思考,我們可不可以找到一個更加合理的順序,以取得更加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講《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權力機關》這個框題的時候,我們可以從不同的主體來進行講授。本框題中的第一個主體是人民。涉及的知識點有人民的地位、權力以及權力運用的方式。第二個主體是人民代表。涉及的知識點有人民代表的地位、人民代表的產生以及任期、人民代表的權力與義務等等。第三個主體是人民代表大會。涉及的知識點有人民代表大會的構成、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力、人民代表大會與其他國家機構之間的關系等等。在三個主體的逐一分析后,學生的思路清晰了許多,整個知識結構就很容易構建出來了。在講《我們的民族精神》這一課的時候,我們可以將兩框的內容圍繞民族精神這個主題詞壓縮成一課展開,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是什么,為什么要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如何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學生學習清楚了,掌握知識的速度也必然加快了。當然我們一定注意,解讀教材的結構是有需要而為之,如果在教材本身結構很清楚的情況下為了結構而結構就有畫蛇添足的嫌疑了。
三、運用生活資源,拓寬視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的設計具有開放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在內容設置上,教材中的“名詞點擊”“相關鏈接”和“專家點評”等欄目,以及教材的“探究”活動,都緊扣當前的一些熱點問題,使學生能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同時進一步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引發思考。如果我們教師對這些資源視而不見,只從本本出發,會將學生的思維僵化,創造力被扼殺。反之,則會讓學生在增長見識的同時,實現知識的遷移,輕松解決實際問題,進而提高學習的興趣。在呈現方式上,教材多選用一些生活化事例或者鏡頭作為話題呈現問題,營造和創設解決問題的情境。這種呈現問題的好處在于一方面把學生的熱情集中到解決某一問題上來,另一方面又促進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我們在設計教學時首先必須運用好這些教材中的生活資源。從政治教材來觀察書本給出的一些資料、圖片做到圖文并茂的。但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需要考慮到,我們能不能列舉出更加新的資料,我們在分析時能不能有更好的角度。我們可以不可以從當前的生活中、我們的周圍生活中進一步挖掘教學素材,將教學問題與生活實際充分結合起來,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比如《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我們如果照本宣科是可以講清楚,但是學生的理解稍微欠缺,我們組織學生走訪地方稅務機關,走進社區去進行調查走訪,獲得一手的資料。通過學生的歸類整理,對社會現象的認識自是深刻,對知識的理解又上了一個新的層次。對《政治生活》中的知識處理,要更多發揮學生的前期知識儲備能力。我們要讓學生真正動起手來,通過上網、走訪、查閱資料等各種途徑,獲得先期的知識。在教學中要能讓學生暢所欲言,對現實問題進行分析,獲得一個準確的認識。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是用活教材,我們的教學又是超越教材。
教師如何看待教材,如何利用教材,取決于他的教材觀。具備鮮明課程意識的教師,僅僅把教材看作是師生對話的“話題”、一個引子或者一個案例,教材不是課程的全部。我們在使用教材過程中一定要善于結合學生的實際,聯系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緊扣課程標準而不是緊扣教材。這樣我們才是教材的主人,我們的課堂才可能是高效的課堂。作者單位:常州市同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