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朗讀是學好語文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朗讀能讓學生很好地體悟作者感情,體味文章感情,培養語感,提高朗讀能力。
關鍵詞:了解作品 體味感情 培養語感
漢語言文學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沉淀下來的優秀文化的結晶,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深邃的人文精神。小學語文課本所選篇目,大多文質兼美,適合朗讀。所以,在教學中通過朗讀,讓學生動眼、動口、動耳、動腦,從多方面感知教材形象,適應兒童心理特點和教學規律,為課堂教學創造了比較理想的教學境界,起到了優化課堂教學的作用。
一、朗讀可以更好地了解作品內容,體悟作者感情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朗讀的作用顯而易見。我們通過朗讀就可以更好地了解作品內容,進而體悟出作者的感情了。如《搭石》一文,在講課之前,學生讀了此篇文章,課上,我先讓學生閉起眼睛,再播放課文錄音,然后要求學生自由誦讀文章(給出朗讀提示),最后點一名學生起來朗讀,檢查朗誦效果。在聽讀——人人自由讀——個人讀的充分朗讀基礎上,我問了一個問題:通過朗讀,大家認為鄉村美在何處?學生的回答令我吃驚:不約而同擺搭石之美,協調有序走搭石之美,背起老人過搭石之美……當然我不會放棄這么好的一個機會,學生在回答完后我緊接著說:“不錯,詩人劉章筆下的美,那你能否用優美的語言把它的美給大家朗誦出來呢?”學生開始有聲有色地讀書。在自讀完后,我給他示范朗讀了一次,接著又問了一句:“你個人認為作者為什么能把看似普通的寫得如此之美呢?”學生回答:“因為作者非常愛自己的家鄉,在他的眼中家鄉所有的人和事都是美的。”我完全沒有講,全是學生通過反復地讀自己領悟出來的。我又請個別學生站起來讀,然后評價。在讀——評價——讀生生互動的過程中也加深了理解作者愛家鄉的情感。教材中有很多這樣的文章,它們的無窮意蘊往往不是教師用蒼白的語言可以解釋清楚的,而學生對作品的感悟有時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師要更加地重視朗讀。
二、朗讀能夠有助于深刻地體味文章所抒發的感情
我們常說作家在創作時總是披情入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過作家塑造的豐富的藝術形象來展示的。學生在朗讀課文時,把書面語言還原為口頭語言,作者的語言就好像成了讀者自己的語言。與此同時,學生的頭腦中會連續再現文章中的抒情載體——藝術形象。這樣一來,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從而產生強烈共鳴,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學習《白楊禮贊》這篇抒情散文時,教師可通過學生在朗讀文章時準確把握文章句調、語速、感情的變化,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白楊樹的象征意義,更深刻地領會作家通過贊美白楊樹意在歌頌北方農民質樸、嚴肅、不屈的性格和抗日軍民在民族解放斗爭中堅強,力求上進,執著奮斗的精神內蘊。
由此,教師應加強指導學生朗讀,尤其是應該精讀的文章,不能粗觀大意,淺嘗輒止,必須反復朗讀。在朗讀中推敲文章的含義、情調、韻味,想象作者寫作時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說話,代作者表達思想,抒發情懷。經過這樣的朗讀,對文章的理解才會加深。
三、朗讀能培養學生語感
培養語感有多條途徑,朗讀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條。在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比較重視“講”,認為與其讓學生多讀,不如自己多講一些。其實,多數課文是學生基本上可能讀懂的。況且語文學習是重過程而不重結論的,正如古人云“授之以魚,莫如授之以漁”,或者說這幾條“魚”送給學生并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我們應該重視培養學生語感的過程,提高他們的“捕魚”能力。所以,與其多“講”,不如讓學生多讀讀,多念,自己從朗讀中去體會,去領悟。
總之,“讀”是語文課的基本特征。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情感體驗的環境與氛圍,幫助學生通過朗讀找到對文字的感覺(即因朗讀而產生美好波動的感覺),抓住并迷戀上這種感覺。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閩候青口滬嶼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