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美術欣賞教學在完善高中學生的全面素質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確把握美術欣賞教學的特點,全面優化美術欣賞教學,使其在教學中發揮應有的教育作用,是提高美術欣賞教學效益、也是我們美術教師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教學 比較 參與 興趣 和諧
在21世紀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社會對中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科學文化素質,又要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身心素質、審美素質全面發展的人,而美育是中學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在不斷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反思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探討一種全新的教學思路、教學模式使美術教學達到提高藝術素質教育的目的,在這里與大家分享。這種新的教學思路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通過比較,突破教學難點
在高中美術欣賞教學中,比較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無疑是一種很實用、很有效的方法。比較可以是多方面的,如藝術種類間的比較、風格流派間的比較、文化背景間的比較、藝術家的比較等等,甚至可以把上述方面縱橫交錯地比較,通過比較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提高鑒賞能力。教學實踐證明,運用作品比較的方法,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學生能直觀地、多角度地對不同的作品作比較分析,使深奧的理論形象化,便于學生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二、激發學習興趣,引導自主參與
學生對知識學習的自覺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興趣。誘發學生對美術欣賞課學習的欲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欣賞教學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有的美術作品,書上沒有很多介紹,加之學生不太熟悉作品和作者,如果作品展示出來,學生并不會十分感興趣。教師如果僅從構圖、色彩、線條等形式美因素去分析,顯然,他們是不太愿意聽的。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尹少淳教授指出“要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教師就可以從美術作品的“情節”入手,即介紹有關作品的趣聞軼事,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一旦被帶入情節,情節過程會引起他們的關注,情節中沖突會吸引并占有他們整個心靈,情節外的思維活動被抑制。例如在欣賞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時,如果先從該畫所表達故事性情節入手,然后再從美術性的角度去分析作品內容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了。
三、科學地運用現代多媒體課件
高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模式不應當走向單一,而應當立足于多元化,這是我們的教育在這個多媒體的高科技時代的一條必經之路。課件在展示欣賞圖片時,首先,要注意所選用的圖片,畫面要清晰、層次要分明、色彩感要強。有可能的話最好編制成可以局部放大,便于細節部分的分析。其次,繪畫步驟圖可以把整個繪畫過程高度概括為幾個關鍵性的畫面展示,要注意結構上的先簡后繁的條理性和色彩上的先淡后濃的層次性。在美術課件制作中,為拓展學生的想象與聯想的空間,深化作品的主題,可精心挑選適當的音樂作背景,做到視聽結合情景交融。
高中美術欣賞主要通過欣賞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而不是掌握多少美術史論和多少美術技法理論,其根本目的是學會用一種美好的心態面對社會、面對未來。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應該不斷深入地學習、研究和探索美術,全面優化美術欣賞教學,切實發揮美術教育的功能,從而培養出具有全面素質的現代人才。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楊建濱主編.《美術學科教學概論》湖北美術出版社.
[3]王宏建主編.《藝術概論》.文化藝術出版社.
[4]尹少淳.《美術課程國家標準的主要精神與特點》.
作者單位:山東省齊河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