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是一個包括聽、說、讀、寫的操練和語言信息的輸入輸出的實踐過程。因此,必須把學生置于運用語言的活動中去感知、分析、理解、操練,從模擬交際到真實交際,以期達到真正掌握英語。所有這一切都必須靠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其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和教師為其創造良好的客觀條件才能有效地實現。課堂教學是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和主要形式,而素質教育的核心內涵則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因而,激活課堂,增加教學中的生命意識,探索教學是當務之急。
一、巧導入,讓學生帶著興趣,帶著思索學習探究
長期以來,對如何在短時間內有效地導入課文,喚起學生潛在的好奇心和急切的求知欲,使學生都能帶有興趣去學習理解課文,一直是我研究的課題。因為我深知:Well begun is half done。所以幾年來,我采用了各種教學手段,力求尋找到最佳的方式。例如:1.由復習單詞導入課文。2.由老師介紹課文的背景材料或簡單地先復述課文。3.由課文的內容提出一系列建設性的問題,讓學生先作簡單的討論。4.如果課文有較強的故事情節,則讓一組學生以課本劇的形式在講解課文之前先行表演?,F代教學論強調的是:creative,要求的是培養創造性的學生。為了讓學生既能拓寬思路,又能以最佳狀態進入課文的學習,近一學期我嘗試了一種新的手段導入課文,設置的問題很簡單,主題也熟悉,因而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高漲起來,并紛紛展開各自的聯想。我把他們的聯想一一羅列在黑板上,歸納在不同的板塊中,便于總結。雖然由于時間與黑板大小關系,展示的還只是學生說出的大部分的聯想,但已能看出它基本上覆蓋了課文的內容。在以后課文的學習中,無論是掌握課文的質量還是速度,都是令人鼓舞的。在啟動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過充分的積極思維之后,再讓他們閱讀該課文。這時候他們便帶著濃厚的興趣去讀,能很好地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優化教學內容,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成功的英語教學不只是看一節課教了多少內容,最重要的是看學生練了多少,學會了多少,在實踐中能用多少,這種“學會”,“能用”就是“內化”,為此,在英語教學實踐中,就要以此為目標優化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手段,優化“識記——操練——運用”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成功感。要優化教學內容,就必須吃透教材,活化教材,使教材內容生活化,讓學生感到書本語言和我們生活實踐貼得很近,對教學內容具有親切感,進而產生濃厚的求知欲,強烈的進取欲,變被動吸取為主動探索,因此,創造性地鉆研教學內容,在利教、便學、易記上下工夫,在培養學生能力上下工夫,是切實有效地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優化教學過程,必須把重點放在提高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上。必須糾正從書本回到書本的一讀二背的簡單識記,而要從識記、操練向運用飛躍。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必須使學生聽、說、讀、寫四種技能得到全面發展,并能綜合運用,必須通過強化訓練,提高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能力,堅持每天值日匯報,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比賽活動,如閱讀、講故事、唱歌、書法、簡筆畫等,這是提高學生外語素質,實踐外語內化的重要舉措。
三、強化語言運用能力訓練,讓英語課堂生活化
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運用。在英語教學活動中,切忌死記硬背,而要千方百計強化語言運用能力的訓練。在訓練中,我們要努力融知識性、趣味性、靈活性于一爐,追求最佳的表達效果。如訓練造句能力,教師可以先提問,“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學生根據各自的志愿作出不同的回答:“I am going to be a teacher/a worker/an officer/a cleaner,etc.”教者還可繼續問:“Why?”通過訓練,學生不但可以鞏固已學詞語,而且能學會根據語境變化,作出相應的反應,正確的應答,從而提高英語運用能力。當生活中這些熟悉的畫面再現在同學們面前時,學生自然會情緒高漲,躍躍欲試,他們會揣摸不同身份人物的心理,模擬出各種不同的語言、動作、神態。這種知識性、趣味性相結合的訓練,可以使新舊知識融會貫通,知識系統化,書本知識交際化,課堂活動生活化,在“潤物細無聲”中,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可以得到顯著提高。
總之,通過多種手段,激活課堂教學是提高每個45分鐘課堂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負擔的重要途徑。每一個教師必須在“解惑”上多下工夫,既教知識,又教給學生去解決知識要領,輕松而又敏捷地掌握、理解知識。運用教學策略,讓英語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作者單位:東??h房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