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背景下,語文課如何充滿生機,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如何培養,已成為共同關注的問題。我認為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開展課堂討論,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教學中去,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落實“三維目標”。我的具體做法如下:
一、精心選擇課堂討論的內容
課堂討論的內容直接關系到課堂討論的質量,所以教師要積極鉆研教材,精心設置具有一定價值的問題。
討論的內容應是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時,學生對課文內容整體把握后,我適時地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帶有探究性的問題:作者是怎樣描寫濟南的冬天的?1.作者不斷變換觀察點,多角度地描繪了濟南的城、山、水,突出了濟南冬天舒適、溫暖的特點。2.描寫景物時,既注重了整體性又給人以層次感。描寫全景時,先仰視后俯視;描寫冬水時,由俯視到仰視再縱覽;描寫雪后山景時,又進行了遠眺。經過這樣的討論,既落實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師生在輕松中體驗到了成功的愉悅。
討論的內容要處于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內,也即選擇討論題的難易程度,應以學生的認識水平為依據,其難度系數可略高于全班的水平。若太難,激發不了大多數同學的興趣;若太易,也就失去了討論的價值。所以,教師設置的討論題必須處于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唯如此,學生才會有“跳一跳,摘到桃”的成功感。
二、準確把握課堂討論的時機
教師除要選擇好課堂討論的內容外,還要根據實際情況準確把握課堂討論的時機,切不可隨意操作,否則,在課堂上除了熱鬧的外殼外,金玉全無。因此,要注意以下幾點:
當學生思維不順暢時,教師要靈活機動,設計思維“鑰匙”,引發學生產生疑問,并及時組織討論。
學生思維異常活躍時,在課堂中也會隨時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問題,此時教師要抓住契機組織學生討論。如在學習《愚公移山》時,一個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愚公不顧一切挖山削石,不會變通,他才是真愚,怎能說他比智叟聰明?”我及時表揚這位同學敢提不同意見,并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從而更強化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這一觀點。
三、課堂討論的方式應靈活多樣
語文課堂教學中采用的討論方式主要有同桌討論、小組討論、全班討論三種。教師應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靈活選擇討論方式。同桌討論適用于只要動腦互相啟發就能得出結論的問題;小組討論比較靈活,學生發言幾率大,適用于難度較小的或“突發的問題”;全班討論,一般適宜于解決重點與難點問題,這種討論方式能使學生動腦動口,發散思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能促使課堂氣氛民主、熱烈。
四、在討論過程中應有書面記錄
筆者常見課堂討論有時甚是熱鬧,但真正發言卻了無幾人,且發言缺少深意。究其原因,除了討論不深入以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普遍認為,討論就是動嘴之舉,并非要動筆整理。在這種認識驅動下,討論的結果往往浮泛淺顯,達不到預期目的。
盡管課堂討論是一種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方式,但并非堂堂可用,必須做到需用則用。形式主義的討論只會浪費時間,甚至還會走入語文教學的誤區。如何更好地有效開展語文課堂教學的討論,還需同仁們不斷地探討研究。
作者單位:淮濱縣新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