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有線電視、互聯網,世界經濟一體化已經成為時代的特征,政治信息日益公開透明,學生們已經可以毫無障礙地在第一時間了解世界發生的各種重大新聞,還有眾說紛紜的各種觀點。現在,他們眼界開闊,個性張揚,知識面較廣。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政治課教師受到的挑戰,已經不僅僅是教導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夠在眾多的信息中,如何正確地學習課本知識,通過生動的運用和把握,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是非觀。教師照本宣科,千篇一律,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求知欲。老師講學生聽,老師讀學生記,老師問學生答,老師說書學生做題……置身于絕大多數政治課堂,聽到的多是條條框框,唯獨少了莘莘學子的獨自思考。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越來越不被學生接受。營造開放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潛能,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使政治課重新被學生所歡迎。
一、營造開放式的教學環境
課堂環境由教師、學生、及課程背景等課堂諸要素組成。開放式的課堂環境與傳統的課堂環境,最大的區別在于,開放式的課堂環境著意營造教師與學生,教學與教學背景進行互動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互動中,甚至在碰撞中激發學習的興趣和追求真理的熱情,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比如有關政治知識的教學,未必局限于課堂,還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各種社會活動,如社會調查、社區服務、參觀訪問、課外實踐等,讓學生走出課本、走出課堂,利用校內外一切可利用的課程資源,來滿足他們不同的興趣愛好,豐富政治教學內容,拓展政治教學的外延,提升學生對于政治課的興趣,讓學生在動態的開放型的課程中形成更為廣泛的知識,促進其個性特長的發展。講到哲學常識的實踐論部分時,筆者聯系了學校食堂,讓學生自己練習做菜,他們一邊做,筆者就在一邊相應地引入一條哲學原理,讓他們邊實踐邊思考邊感悟……學生不僅把菜做得不亦樂乎,學習熱情也空前高漲。最重要的是,學生真正體會到了政治知識對生活的指導作用。
二、運用開放式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所采取的行為方式的總稱。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高中政治新課程標準》在“課程的指導思想”一節明確地提出,要重視高中學生在心理、智力、體能等方面的發展潛力,恰當地采取釋疑解惑、循循善誘的方式,幫助他們認同正確的價值標準、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由此可見,政治教學的終極目的不只是讓學生死記硬背政治知識,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和價值感喚醒。
在教學《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前,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更加強烈地感受世界文化的異彩紛呈,從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鳴,筆者精心制作了教學課件。教學時,當那一張張精美的畫面展現在學生眼前時,他們激動得叫了起來:“真是太美了,太神奇了,太不可思議了!”各地文化的呈現加上教師簡單的介紹,架起了學生認知和理解教材之間的橋梁,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激發了學生對美的熱愛的情感,實現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有機結合。學生還利用信息技術來檢索、搜集、分析、處理所給的相關資料。這不僅是一個有利于學科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提高信息素養和信息文化修養的過程。
三、培養學生開放式的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是通過學習實踐,總結出的快速掌握知識的方法。因其與學習掌握知識的效率有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學習方法,并沒有統一的規定,因個人條件不同,選取的方法也不同。
例如在學習《面對經濟全球化》這一課時,筆者采用了分小組負責的形式,把該章節的主要知識點羅列出來讓同學們挑選主題,自行組成小組自主探究、自行查找資料,獲取有效信息,最后把探究結果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呈現出來,與全班同學一起分享、討論。在這種平等、民主、和諧融洽的課堂環境里,不追求觀點的唯一性,重在觀點的有理有據,鼓勵學生發表不同見解。結果,本來沒有預設的辯論環節,由于學生對經濟全球化的利與弊的不同看法,自然而然地組成兩個不同的陣營,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辯論賽。這時,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張揚,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發揮,創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量的釋放,充分體現了探索性和開放式的特點。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感受知識、領會知識、創新知識。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