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師德”,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操、道德行為和道德意志,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時所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必備的品質,它體現著社會和人民對教師的希望和要求。教師師德高尚,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傳道授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格魅力影響學生
教師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使自己的品行在學生身上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教育中,教師要用自己的行動感染學生,從而使師生之間產生心靈的共鳴,使學生感到教師就是他的榜樣。
作為教師,真正做到為人師表。作為一名教師,為人師表很重要,因為小學生模仿教師的意識非常強烈,如果教師能夠在學生面前樹立一個美好的形象,學生們也會因模仿教師而自然地養成良好的習慣。因為最簡單的小事情卻最為重要,如當教師發現教室的地上有紙屑或粉筆頭時,教師主動撿起來;當發現學生摔到在地上時,把學生扶起來;當學生的生活上遇到困難時,進行一定的幫助等。用教師美好的師表去感化學生,不要以為這不值得一提,恰恰相反這些小事情映射出一位教師師德水平的高低,最能反映問題。
作為教師,真正做到不計報酬、無私奉獻。要使我們的學生有一個豁達、開朗的性格,無私奉獻的品質,教師應做到不計報酬、無私奉獻,給孩子們樹立榜樣。常常聽到有些教師說,某某同學不象話,我輔導他那么長時間,連一句謝謝也不說;某某家長不懂事,對他孩子那么好,他也不領情……輔導孩子本是教師的天職,是我們應該做到的,有什么理由發牢騷呢?可見,教師的不計報酬、無私奉獻不能掛在嘴邊,要用實際行動來說明,否則學生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有價友誼的現象。
語言魅力啟迪學生
語言在教育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方法,往往會起到“化冰雪”、“泯恩仇”的奇效。語言還是一種工具,教師掌握好了它,就等于尋覓到了管理的訣竅。教師如果能夠把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有機地結合起來,抽象和形象、明示和暗示、無形和有形形成珠聯璧合之勢,可以取得對學生的最佳教育效果。
譬如有天早晨,有同學遲到,教師說:“你家的鐘表是不是該擦油泥了?”全班同學都笑了。氣氛活躍了,教師抓住教育機會,接著說:“上課晚兩分鐘不要緊,我們可以等等你,或者課下補補課,最多挨老師幾句批評。可是你們要知道社會、人生是不會等我們的,機會是不可以補的。我們應該養成守時的良好習慣。抓緊時間就是抓緊生命,抓緊了時間就是抓緊了金錢啊。”同學們再一次笑了,遲到的同學在笑聲中得到教育。
行為魅力塑造學生
學生渴望教師的愛就像萬物需要陽光。學生只有感受到教師的善良和真誠的愛心,才愿意聽從老師的教誨,才會喜歡老師,親近老師。對于小學生而言,容易識別的情感就是教師最直接的充滿關愛的行為,而這些行為將成為學生學習、模仿的榜樣。
比如我以前帶過的五年級班上有一個叫阿明的學生,這位學生生活的家庭環境極差,父母離異,父親不務正業,本身就有很多的不良習性,孩子在其父的影響下把惡習帶到班上,時常逃學,惹是生非。針對如此狀況,我冷靜分析全班情況,決心從阿明身上先“開刀”治其癥。首先便是從愛的情感出發,關懷他,愛護他,尊重信任又嚴格要求他,敏感地去捕捉他身上那細微的閃光點,逐步讓他帶著成功的心態生活在集體之中。集體行動幫助他、關心他,從而使他在愛護中得到信心、勇氣和力量,集體的紀律又使他加強了自制力,讓他在一次次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進而轉化成前進的自信心。后來順利地跨進中學校門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學生。
情感魅力感動學生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金鑰匙。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和情感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至關重要。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心理品質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無法代替的,它不僅表現為一種教育和教學工作的成敗,而且作為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人格。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就必須具有豐富的情感和高尚的品質。
大家常說“老師既是學生的良師,也應是學生的益友。”因此,教師除扮演權威者的角色之外,更應該扮演朋友和知己的角色,主動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以贏得學生的好感和認同。情感交流的渠道很多,不僅是走下講臺促膝談心,關心學生的學習,了解學生的生活,還應在不同場合運用姿態、語氣、聲調等手段,生動直觀地表達“愛生情感”。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鼓勵的眼神、作業本上一個親切的問候、一句鼓勵的話語,就可能決定他的一生。教師的苦心、愛心要利用一切機會以各種方式表現出來。老師與學生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學生就能“親其師而信其道”。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