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從中國法制史在教與學存在的困惑,根據教學實踐,指出中國法制史案例分析教學法的特點和作用,以及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中國法制史;案例分析;教學法
中國法制史課程是法學專業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本課程,在1997年被國家教育部列為全國法學學科本科教學十四門必修核心課程之一,2003年中國法制史的課程內容納入國家統一司法考試,也是法學碩士和大部分綜合性重點高校法學碩士綜合考試的重要內容。這顯示出中國法制史課程的重要性,學習好該門課程的必要性。
講授中國法制史,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和新的教學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研究精神。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在中國法制史的課程教學中,采用案例分析法,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的效果。
一、中國法制史教學案例分析法的作用和特點
1.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學中如何啟發學生主動學習和研究中國法律制度史,把學生從被動的學習變成主動的學習,是教學的關鍵。在教學實踐中通過不斷嘗試案例教學,發現學生對法律制度的理解更深刻,發揮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每個學生都參與到里面去,發表自己的見解,表達自己的看法,通過一個個真實的案例,還原歷史的真實面目,而不是斷章取義,死背一些理論知識。例如,通過“立紂為太子案”,這案例涉及到商代的婚姻和繼承制度。商代占統治地位的婚姻形態是一夫一妻制。從史書的記載來看,商代的王中絕大多數為一夫一妻,但無論王還是貴族,在正妻以外還有大量的妾,就是庶妻,但女子卻只能有一個丈夫,妻子與其他人發生兩性關系是違法的,所生的子女不得養育。在王位繼承上,商朝康丁之前,大致是兄終弟及與父死子繼等繼承方式交替進行,康丁、武丁、文丁、帝丁、帝乙皆為父死子繼,嫡長子繼承制獲得公認。這個案例是記載于《呂氏春秋》中的一個案例,通過一個真實的歷史的案例,讓學生了解商朝的的婚姻制度和繼承制度,更深刻理解王位繼承,不僅父子相傳,而且必須嫡子繼位。以嫡子繼承為中心的宗法制度的逐步建立,是王權進一步加強的結果、與王的血緣關系的遠近親疏也決定著統治集團內部權力職位的高下。關于案例的人物如“紂王”是學生很熟悉的歷史人物,很多學生都看過《封神榜》,這樣的案例教學,激發學生積極參與,都喜歡說、喜歡講。從而激發學生積極向上,刻苦學習。
2. 引導學生從注重知識轉變為注重能力
學習這門課程,引導學生了解和探索中國五千年的法律制度文化,通過典型的案例教學,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通過注重學生的多種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例如,秦朝的案例“秦博士非所宜言案 ”,通過這個案例培養學生分析秦朝的“非所宜言罪”的產生的歷史背景,對秦朝的刑法更進一步的認識,“非所宜言”這項罪名從秦末開始出現,至漢代已屬常見的罪名。一直到末代的清朝,把文字獄推上高峰。老師引導學生多了解法律制度對歷史背景的依賴關系,讓學生從被動的學習到主動的學習。因此,通過案例分析法的教學,使學生加深對每個朝代法律制度文化的理解和研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博登海默說:“研讀法律的學生如果對本國的歷史相當陌生,那么他就不可能理解該國法律制度的演變過程,也不可能理解該國法律制度對其周遭的歷史條件的依賴關系。”
3. 注重師生的互動
傳統的教學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缺乏師生的互動和了解,缺乏對知識的融會和貫通。在案例教學中,學生拿到案例后,先要進行消化,然后查閱各種他認為必要的理論知識,這無形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是主動進行的。捕捉這些理論知識后,他還要經過縝密地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一步應視為能力的上升。在當今信息時代,學生與老師的溝通不在課堂的溝通,課后的溝通已經非常方便,學校提供了教學平臺或者利用社會的資源,溝通方便而快捷,這樣給案例教學創造更有優勢的條件和環境。教師通過閱讀學生的每個案例的分析,及時給予指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了解學生的思想,對教師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和啟發。例如,通過漢朝的案例“緹縈上書救父”的教學,分析漢文帝的刑罰改革。大家評價漢文帝刑罰改革的進步性,并讓學生把案例分析發布到學校的教學平臺上,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4. 課堂教學氣氛活躍,形式多樣
每個案例都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發生的事件,是真實的歷史案件。學生以小組為團隊,鼓勵學生通過不同的角色參與到案件中,學生對案例的參與形式是多種多樣,有的小組是討論的形式,討論形式的小組必須是不同的成員有不同的意見,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同時資料翔實豐富。有的小組是表演形式,小組要精心制作道具,節目的排練,角色的分配,突出表演能力。學生通過以表演形式再現當時的歷史案例,形象生動,氣氛活躍,留給學生的記憶是深刻。有的小組利用多媒體的平臺,制作出精美的動漫圖、利用音響再現歷史案例,表達對當時的法律制度的理解。如漢朝的案例“緹縈上書救父”,這案例的表演是催人淚下,促成漢文帝廢除肉刑這一歷史重大決策的,竟然是一位年齡只有十幾歲的民間小姑娘——緹縈。不管是哪一種形式的案例分析法,都應注重活躍課堂氣氛。法律制度是靜態,但是案例的教學是動態,通過案例動態的教學來表現靜態的法律制度,在靜與動的結合中,學生學習得更加有熱情,更容易產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中國法制史案例教學應當注意的問題
1. 精心備課,精講少講
根據課程的特點開展案例教學。中國法制史是講授五千年的法律制度文化史,內容豐富,史學材料充實,教師需要講授的內容非常多,因此教師要精心備課,領會教學大綱的精神,把握重點、難點,上課時要精講少講,善于抓住中國法制史的特點,如講夏、商、西周法律制度時突出“禮外無法、法在禮外”。
教師在教學中,善于歸納總結提升,然后才有時間開展案例教學,通過案例教學驗證教師提升的理論。讓學生全方位把握每章節的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進行案例教學。活躍課堂的氣氛,如漢朝法律的基本特點是德主刑輔,禮法結合,相關的案例教學會講到董仲舒春秋決獄,春秋決獄強調“原心定罪”,要求考察當事人作案時的主觀動機,即“志善而違于法者免,志惡而合于法者誅”,通過案例的教學,讓學生明白漢代法律儒學化的深刻含義,生動的案例教學更讓學生記憶深刻。進一步掌握和理解漢朝開法律儒家化的先河的含義。
2. 教師精心挑選案例,服務教學的需要
中國法制史講授的五千年的法律制度史,史料浩如煙海,甲骨金文、秦簡漢帛、經史子集、奏折案例、小說筆記,無所不有,將豐富的素材轉化為中國法制史教學的案例資源,必須經過精心的選擇和提煉,按照一定的標準重組為法學教育資料,既要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挖掘,又要從中國豐富的古代文學中尋找,更要從我們日常耳熟能詳的語言中來發現和總結,甚至從熱門的影視劇里挖掘課堂教學資源,分析其背后的社會背景、思想基礎和內在根源。根據教學的需要選擇案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好的案例,突出和進一步闡明法律制度,容易產生學生的共鳴,容易產生好的學習效果。如講到漢朝的繼承制度,漢朝的遺囑稱為“遺令”或“先令書”,關于這樣的案例有很多,教師在選取之后,都會確定“何武智斷遺囑案”,這個案例比較有代表性,又有情節,案情是扣人心弦,然后又通過大司空何武的明智審判,使到這個案例千古流傳,是漢朝財產繼承制度的典型案件的代表作。在此案中,何武即依據富翁生前遺囑作出推論,從而保護了其子的繼承權,雖然在此過程中,何武對遺囑的真實意思進行了推定,但表面上還是依據遺囑進行判案,可見遺囑是繼承權實現的法定條件之一。從這個案例分析出庶子、女兒都有財產繼承權。對于案例的挑選,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選取典型的案例,更能反映真實的歷史。
3. 防止斷章取義,防止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單一
中國法制史案例分析教學法確實有很多優點,但是案例教學法只是多種教學方法的其中之一,在教學中是多種教學方法互相滲透,教學方法要服務于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的要求,采用何種方法,教師應根據教學的需要,根據師生雙邊的行為需要來確定。中國法制史的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首先是教師講清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或時期的法制指導思想、法律制度的基本內容。其次引導學生概括所講朝代或時期法律制度的特點,進而看到深藏其中的本質。最后對中國法律制度作一個宏觀的把握,全面領會。配合教學方法的需要,教學手段也是多種多樣的,多媒體技術可以講文字、圖片、照片、動畫、聲音、圖表視頻等結合起來,形成強烈的視覺刺激,更加生動、形象、直觀地再現中國法制史的有關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便于理解、掌握知識,增加課堂教學信息,提高效率。多元化的教學,使到中國法制史的教學生動活潑,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曾憲義主編《新編中國法制史》(山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張晉藩主編《中國法制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等
[2]蒲堅主編《中國法制史》(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2003年)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