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我們的文言文教學慢慢地受到了語文教師的重視。這使原先文言文教學的“少、慢、差、費”的狀況有了很大的改觀,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有所提高,學習情緒也日益高漲。不知不覺中,學生學習文言文時有了朗讀,有了自主領悟,有了思考的時間。文言文教學,開始有了詩意,有了活力,有了生機。學習文言文,也因此成了一種美的享受,一件愉悅的事。我在文言文教學中,常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文意,在讀中體味情感,在讀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在讀中享受文言文的美。
大聲朗讀、口熟成誦是文言文教學的特殊要求,“書讀百遍”仍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這里的“讀”,是指在讀準、讀順、讀懂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文言文的神韻,讀出文言文的美。我在教學中常采用配樂聽讀、理解議讀、欣賞品讀、角色演讀等方法,讓學生在讀文言文時能感受到其中的美,享受到其中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審美能力,提高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配樂聽讀特別適宜于那些短小優美的小品文。如《三峽》《陋室銘》《湖心亭看雪》《小石潭記》《與朱元思書》等。這種配樂聽讀可讓學生嘗試發掘文言文的美,享受文言文的美;可調動學生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想象,實現與作者心靈溝通。我最常讓學生在配樂聽讀時閉上眼睛,盡情享受,快樂徜徉于其中,穿越時空,或與作者圍坐取暖茗茶,或隨作者一起遨游名川大山,或跟文中人物談古論今……搖著頭,晃著腦,不亦樂乎?
理解議讀的目的是讓學生動起來。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主動、自主活動,在活動中理解作者的情感,表達自己感受到的美。如在對比自讀《岳陽樓記》中的“陰”“晴”二景時,引導學生討論:作者是“遷客騷人”嗎?他是這樣的人嗎?學生通過自讀對比討論,自然明白:作者范仲淹的憂樂觀自然不同于那些“以物喜”“以己悲”的“遷客騷人”!他不僅“不已物喜”“不以己悲”,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他那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思想觀,他那豁達的胸懷,不由讓人頓生敬意。文言文的美也在這理解議讀中產生了。
欣賞品讀是在掌握課文結構內容基礎上,引導學生理性地、多角度地感讀文言文,放手讓學生試著去體驗文言文的美,使學生愛上文言文。我在教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時,具體從語言煉字、內容情感、表現手法、結構層次等方面進行賞讀。全詩以“雪”為主線,層層推進,步步衍化,疊印出“八月飛雪”“雪天奇寒”“軍中置酒”“暮雪送別”幾幅圖畫,清晰、靈動,展示了這首詩特有的構圖美。欣賞品讀這一幅幅生動形象的人物場景畫面時,我請學習小組分工合作,一人讀“畫”中原話,一人用自己的話來說“畫”。語言煉字方面,以詩歌首四句最具特色。其中一個“卷”字,寫出了北風怒吼奔馳的巨大氣勢;一個“折”字,則寫出了北風摧枯拉朽、狂暴虐虛的情態;一個“即”字,神情畢肖地寫出了詩人見到彼時彼景的驚異之情。賞讀時,我請各學習小組派一人參賽,比比誰最能讀出這幾個字所蘊含的韻味。讓師生最愛的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簡直是神來之筆,全詩因它平添了許多奇特異彩,詩人把滿天飛雪的西北邊關一下子變成了梨花怒放的江南勝景,喚起了讀者心中無盡的想象和蓬勃的春意。這絢麗多姿的梨花勝景是廣闊雪域瘋狂雪虐的客觀之景和詩人樂觀進取不畏艱苦的主觀之情水乳交融的藝術創造。情景交融的詩句使人身臨其境,景有限而情不盡,給人無限的享受。學生置身其中,吟誦著動人的詩句,想象著文中之景,感受著文中之情,美就油然而生了。
角色演讀主要用于敘事性的課文。不少記敘性文言文有生動的故事情節,人物性格形象鮮明,對話頗具特色。如《曹劌論戰》《公輸》《鄒忌諷齊王納諫》《扁鵲見蔡桓公》《愚公移山》等。在教學此類文言文時,我常引導學生把握人物心理、性格后進行分角色朗讀。如教學《呆若木雞》時,先讓學生補足人物對話的語氣、動作、情態,再讓學生現場演示。教《四知》時,先讓學生揣摩人物在特定情況下的動作、神態,心理、語氣,再進行角色演讀,從而更深入地品味人物的性格特征。
總之,文言文教學只要注重學生“活生生的體驗”,注重“自我的精神體驗”,讓學生在讀中挖掘文言文的美點,使學生受到藝術的熏陶,文言文這塊熠熠生輝的瑰寶將更加絢麗無比。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