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自主活動課的類型有多種,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的語文課改教學中,筆者總結出幾種行之有效的自主活動課類型。
一、學生自主講課活動課
學生自主講課,是指學生變換角色,擔當小老師,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充分的準備,然后在課堂上講解自己對課文的認識;或者充當組織者,激發同學對教學問題的討論。
1. 選擇課文,準備講稿
教師指定或學生自選確定將要自主講課的課文篇目,然后借助資料,鉆研教材,弄清課文難點,進而寫出教案或活動內容過程,為課堂教學做充分的準備,值得一提的是,準備得越具體,越完備,后面的講課活動就會越順利。期間,教師要做好導的角色,如提供充足的備課資料,提示學生授課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審查學生教案并修改不足之處,督促講課學生熟悉教學內容等等。
2. 學生講課或主持課堂活動
學生按照準備的教案進行課堂教學的嘗試活動。教師要隨堂聽課,相信學生的能力,放開手腳,讓學生自主講課。學生在自主編寫教案時,會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反復地認真地讀懂課文,再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有目的、有步驟地加以實施。在課堂上,同學們一同分享對文章的感悟。通過閱讀、理解、講解的分享過程,學生自主完成一個由蛹化蝶的過程,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得到了一個大的提升。
3. 小結和評議
課堂教學活動結束以后,教師組織學生對活動進行小結和評議,往往學生對自主講課更感興趣,同時也有學生能上出精彩的課。
二、學生自主導游活動課
學生自主導游,是指教師指導學生把課文改編成導游詞,通過導游的活動來學習課文內容。
1. 選擇課文
適合于采用導游方式學習的課文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介紹名人事跡的傳記文學,如《布衣總統孫中山》一文,課前學生充分尋找關于孫中山的資料、圖片,舉行孫中山生平事跡展覽會,采用圖文并茂的展覽和精彩的解說完成教學。二是介紹旅游景點或文化名跡的游記文體,如《黃山記》一文,同學們尋找關于黃山的彩圖和影視材料,結合文本內容撰寫解說詞,帶領全班同學“游”黃山。
2. 準備材料
要使導游活動順利開展,學生首先要認真研習課文,查找相關資料,豐富導游內容。同時要學習相關的導游常識,了解導游詞的寫作特點和要求。因為是創設情境課,因而要在課前布置好場景,如聯系可作參觀場地的課室,準備多媒體電教設備、揚聲器,懸掛相關圖片。
3. 組織導游課堂
例如《黃山記》一課的學習,由導游學生將全體學生帶到已布置好的多媒體教室,在這里懸掛有關黃山景物的大幅照片,還有關于黃山的旅游風景DVD。導游學生循著“自然造化現黃山→歷史變幻登黃山→三生有幸游黃山→美不勝收記黃山”的線索給學生們進行解說,介紹黃山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景物特點、古人登山感受,配合黃山風光的圖片,讓人“身臨其境”,觀黃山奇景險境。解說員把課文和掌握的有關資料改編為導游詞,要求“說”要離稿,但又要盡量使用文中的語言,突出課文的重要內容,如黃山的奇、險的特點。這樣,讓學生充分地“說”,在“游覽”中完成課文內容的學習。
4. 小結評議
課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總結。組織學生評議學生的導游過程,評出最佳導游。再者,教師還需總結文章的語言、結構、寫作等方面的特色。
三、學生自主表演活動課
學生自主表演,是以學生扮演劇中角色的形式,尤其是戲劇表演的形式將課文內容形象地再現出來。
1. 研讀課文
研讀課文是進行表演的重要前提,要把課文表演出來,首先需要學生熟讀、理解課文,在把握課文主旨、深入理解課文重點內容的基礎上,仔細揣摩人物心理,理解人物性格,才能進行惟妙惟肖的表演。在尊重作品的前提下,適當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對人物、情節進行加工創作,這樣可以做到既動手又動腦。
2. 課前彩排
為了保證課堂表演的質量,達成學生演員間的合作的默契,課前的彩排是必不可少的。首先由學生自主選定導演,飾演各角色的演員,然后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彩排。導演的角色十分重要,他不僅要組織安排彩排與演出,更重要的是他要善于發現排練時演員的不足,及時給以技術指導,才能將最出色的表演呈現給觀眾。
3. 課堂表演
課堂表演人物形象重在神似,如表演魯迅小說《藥》的人物康大叔,雖然這個角色不是劇中的主角,但要演好也不容易。因此,要注意從人物形象外貌“渾身黑色的人”“滿臉橫肉,披一件玄色布衫,散著紐扣,用很寬的玄色腰帶,亂捆在腰間”,神態“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語言“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動作“搶過燈籠,一把扯下紙罩,裹了饅頭,塞與老栓;一手抓過洋錢,捏一捏,轉身去了,嘴里哼著‘這老東西……’”等方面的表演,把康大叔的兇殘、貪婪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切身表演可以讓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到位。
4. 總結評議
課后,教師組織學生評議表演過程。首先讓參與表演的學生說出表演體會,談談設計形象的理由和表演得失。其次讓學生觀眾評議,評價同學表演的成功與不足,評選出最佳導演獎、最佳男女主角、最具新人魅力獎等。
四、學生自主采訪活動課
學生自主采訪,是指學生在學校或到社會上開展采訪活動,然后寫出采訪文章進行交流或者發表。
1. 采訪準備
活動初始階段,教師可以結合必修與選修教材中新聞與訪談模塊的學習,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傳授一些基礎的、實用的新聞采訪知識,剖析一些報刊雜志上好的報道文章,組織學生觀看電視錄像,如《焦點訪談》《面對面》《藝術人生》等,使學生對采訪獲得感性和理性認識。教師再指導學生選擇和確定采訪專題,如可以選題為《誰不說俺家鄉好》,要求學生作課前準備。
2. 實地采訪
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到社會上進行實地考察和采訪。因為我們學校多來自七縣一區的學生,那么可以讓四五個同鄉學生組成采訪組,開展采訪活動,收集材料。學生把采訪所得所感寫成文章,并進行初步的修改。
3. 合作交流
采訪文章完成后,讓學生在本小組內進行交流,推薦出最佳作文兩至三篇,而后由組長負責擬寫本小組的采訪文章,并在組內交流,組員合作完成,以備下來的更大范圍內的交流和刊登作品。
4. 展示成果
把小組合作的作文在班上演講,還可以指導學生辦班報,讓學生將自己的采訪成果配以版面設計、插圖說明,編成各具個性的班級小報,在校園內展出,進行大范圍的交流。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