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如何上好初中的英語課?筆者嘗試從新課程標準的內涵來探討英語課堂教學。
一、鄉鎮中學英語的教學現狀
1. 大部分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不高
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僅僅表現在初始階段,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大,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漸漸消失。主要表現為剛學英語時積極性高,課堂氣氛活躍,到了初二,課堂氣氛開始變得冷清沉悶。這些現象是因為大部分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沒有轉化為學習動機。
2. 英語教學資源貧乏
縣城和鄉鎮的中小學英語教學資源貧乏,電腦房、語音室、多媒體教室、圖書館、閱覽室等沒有配備完善,這對于外語教學這門需要及時了解世界動態的學科教學來說影響很大。外研社編寫的時代感強新標準教材比較貼近生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教學難度也比較大,因為新教材在聽和說方面有所加強,并且開始注意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對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關注。鄉鎮學生沒有相對的生活經驗積累,貼近現代生活的教材內容對于在農村生活的他們來說仍然比較抽象,只能完全靠教室有限的語言描述來完成信息輸入,效果不理想。
3. 英語教學管理與建設不夠完善
調查發現,仍有約42.2%的學校僅采用終結性評價,沒有采用其他任何形式的形成性評價。調查者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1.傳統測試觀念的影響;2.中考和高考的影響;3.評價理念推廣滯后。
二、課程理念決定教學模式,課程目標決定教學方式
1.關注學生情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新《課程標準》規定中學英語教學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主要目標,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同時還必須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文化意識和策略。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僅要傳授給學生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更重要的是去了解學生的需求,把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放在首位,因為積極的情感能創造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態。如在設計Book7 Module 6 Unit 1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cinema?的課堂教學時,我采用了互動的課堂模式,采取開放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創造性地運用語言“Would you like to”,讓學生以一種課堂主人的姿態與教室共同探索知識,分享知識,并用賞識的眼光去評價學生,肯定學生。讓學生在師生互動過程中享受英語學習的樂趣,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
2. 以學習任務驅動培養的目標,整合有限資源,讓學生學有所得
新《課程標準》提倡任務型教學。但經過有關調查發現,大部分教師采用機械式訓練,包括完成句子、句型轉換、選擇填空、完形填空、改錯、翻譯等;也有教師開展游戲類活動,比如看圖說話、角色扮演、猜測等。然而,然而,這些活動缺乏真實性、交際性,不能稱之為任務。外研版的教材在每個模塊的任務設計上做得較好。每個模塊都有一個模塊任務,形式也較多樣,如做海報、調查表,寫信件等,讓學生能夠很快領悟到所學內容的作用,真正理解課文,學有所用。如果將這些任務加深處理,整合有限的資源,如展覽學生的海報作品,真實地和學生進行電子郵件來往交流等,會使學生學習的興趣會更濃厚,效果也就更明顯了。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創設開放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進入主動探求知識的過程,指導學生圍繞某類調查搜索、加工、處理應用相關信息,回答或解決現實問題。這樣的教育和訓練在今天的課堂教學中正變得越來越重要。馬克思主義哲學觀認為,實踐是第一性的,任務型教學中語言的實踐,不僅是為了練習語言而練習語言,而是真正使用語言來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切實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以人為本,讓英語課堂更具活力
學生們面對失敗或成功的結果時,最需要的是教師的安慰或鼓勵,最期待的是教師公正的評價和積極的肯定。教師在教學過程要注意觀察學生的情感變化并進行針對性的處理,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四、提升教師素質,適應新課程教學
1. 注重塑造高素質、能力強的師資力量
新課程標準強調中學英語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自信心,要根據中學生年齡特征和思維的特點,采取聽、說、讀、寫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讓他們能夠對英語有基本的感性認識,勇于用簡單的英語表達思想。可見現代英語教學對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學英語教師不但要有較為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良好的英語文化知識,而且還應具有語言教學基本理論知識。不能只滿足于固有的知識庫存,而必須不斷進行知識的補充與更新。內強素質,外塑形象,才能適應時代的步伐。
2. 多角度評價教師的綜合能力,提升教師的教學技能
學校或各級教育部門可以通過開展教師基本功和教學技能競賽等活動,促使中學英語教師增長英語專業知識,提高教學技能。
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