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具有連貫性,在初中,學生應該初步掌握最基本的語法(包括詞性、短組類型、句子成分、句子類型、單句、復句),最常見的修辭方法(包括比喻、擬人、夸張、引用等),掌握通常使用的記敘文、說明文(包括應用文體)的寫作。這樣,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就會事半功倍。總之,中學語文教學中講授語文知識,其目的并不是真要學生系統(tǒng)學習、了解、掌握所講的語文知識:對教師而言,講授語文知識的目的只是為了讓學生有一些這方面的知識,以便有助于教師講解課文和進行作文或練習評講,以便有利于學生學,舉一反三,具體說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增強語感,能更好地進行表達,減少語病;對學生來說,學語文方面的知識,也不是為了死背一些知識,死摳一些概念,而是為了對閱讀、寫作起到啟動的作用。反過來說,學生的閱讀與寫作又會讓學生從感性的語言現(xiàn)象走向理性的語法知識的領悟,最后又回到語文的終極目的——閱讀與寫作中,從而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環(huán)。當然,因為所有的語文學習都是以掌握及運用語言為其出發(fā)點與歸宿的,換言之,語文教育的一切行為都必須以語言的感受、理解和運用為其表征,所以要真正幫助學生增強語文基礎,還得有具體切實可行的措施才有用。
一、應該讓學生在“讀書”上多下工夫
高中學生應該具備比較豐富的語言積累和感性知識的積累,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有針對性地加強語言文字規(guī)范的教育,使學生增強規(guī)范意識,抓住教學過程中產(chǎn)生的典型問題,適時進行理性的指導。例如學生覺得“句子不通”“用詞不當”時,教師用必要的語法修辭邏輯知識予以點撥,此時學生會獲得一種茅塞頓開的快感,從能感覺到提高到能解釋,從僅“知其然”向“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水平提升。
二、在閱讀教學中給予理論指導,讓學生融會貫通
朱自清在《論教本與寫作》中說:“欣賞文學得從辨別入手,辨別詞義、句式、條理、體裁,都是基本。囫圇吞棗的欣賞只是糊涂的愛好,沒有什么益處。”閱讀教學過程作為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和發(fā)展過程,受到語文教學根本目標的制約和時空條件的制約。它的推進和展開,既要遵循人類認識的一般規(guī)律,即“生動的直觀(感性)→抽象的思維(理性)→實踐(運用)”,又要符合閱讀實踐中對書面語言作品的特殊認識規(guī)律,即“感知語言形式→理解思想內(nèi)容→理知語言形式”。他強調(diào)閱讀先側重于形式,從感知語言符號入手,掌握字、詞、句、篇的表層意義,然后由淺入深,回到文章的整體,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進而更深入一步,探究內(nèi)容與形式之間的關系。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對形式和內(nèi)容的掌握是并行的、統(tǒng)一的,但由于先后有所側重,才形成對形式、內(nèi)容的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由此形成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并運用于語文實踐。所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果驅(qū)逐了語文知識,就幾乎等于驅(qū)逐了語文教學內(nèi)容。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文基礎知識,既能幫助理解課文,又能提高語文知識傳授的有效性。語文教學實踐證明,在學生學習語文的實踐中,給以必要的語文知識、尤其是那些“關鍵”的知識作為理論指導,就能使他們掌握規(guī)律,舉一反三。
三、在課堂教學的形式上,讓學生多接觸文本,品味言語
如果一篇課文的教學用很少時間讓學生接觸文本、品味言語,就急忙進入合作討論,就會由此導致語文教學過程的空泛化。語文學習是體驗和思維的生成過程,如果中間缺乏一個“沉浸’于言語中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就難以釀造屬于自己的獨特的思維成果。因此,集體討論、爭辯必須建立在品足言語的基礎上,舍此則可能“失本”。
四、在寫作上,要在非文學的文字上多下工夫
這包括書信、報告、說明書等應用文體的寫作,因為中學生要應付生活。朱自清就說過:“不帶或少帶情感的筆鋒,只要用得經(jīng)濟、有條理,也可以完成寫作的大部分使命。”
當然,語文工具的掌握和使用不能光靠模仿,而必須有理論知識的指導。倪文錦《外國語文課程與教學發(fā)展的主要特點》談到語文知識與語文能力緊密結合時說:“要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需要,僅僅強調(diào)培養(yǎng)語文能力還是不夠的,必須充分考慮教學的長遠需要,重視系統(tǒng)知識的教學,否則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便成為無源之水。”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