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體育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中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當前, 我國的體育課程改革正經歷著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對原有的體育課程進行深化改革并突出健康目標的一場重大變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評價,對廣大體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傳統的體育教學是在體育教學大綱的指導下,在體育教師的巧妙構思、設計下由學生共同參與。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如同一個機械的作業過程,教師在掌控作業流程。在課堂上,沒有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與互動。而新課程標準貫徹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形成了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五個維度體系,把學生的健康意識、終身意識、全民意識和交往合作意識作為重點,充分照顧到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滿足學生的需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與個性培養,確保每個學生享受體育的樂趣,皆有所獲。
一、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健康第一”的涵義。我國傳統的教學中,體育教師以競技體育的教學觀念來組織教學,這樣的觀念更多的是從培養專業運動員人才的角度來考慮的。一周兩到三學時的體育課就能培養出優秀運動人才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真正有運動天賦的學生只有被選拔到專業運動隊中,并接受系統的訓練,才有可能成為優秀的運動人才。因此,學校體育教學是不應該采用競技運動的訓練方法來進行體育教學的。
如何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我們的體育課程是要將全體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的健康人才,特別是中學的體育教學,我們廣大中學老師要掌握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充分提高他們的參與積極性,開展有針對性的體育教學,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
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性。以前的體育教學大綱把教學內容統一規定得過細過死,忽視了我國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和自然環境存在較大的地域差異的基本國情。而實際情況是,由于發達地區的學校與農村學校在學生的生活經驗、興趣愛好、場地設施、體育經費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增強學生體質是體育教學的目的這一,但沒必要全國所有的學生“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也沒有必要全國所有的學生都在學習同樣的內容,俗話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學生學習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況且,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健康的運動手段也是多種多樣。
如何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中學水平五——田徑障礙練習的教學,相信很多體育老師都有這個感覺:內容枯燥乏味,學生的興趣不高,課堂不好組織。按傳統的教學方法來上,則是老師講解示范完后,學生在擺好障礙物的跑道上重復的練習,這樣一節課下來,學生覺得累不說,老師也覺得乏味,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課堂中除發展了速度和平衡能力之外,其他的諸如合作精神、體驗成功、享受成功等等均沒有得到體現。針對水平五學生的心理特征,如何才能提高學生上課的興趣呢?嘗試著在籃球場的各種線條上擺了幾個跨欄架、標志桶及小體操墊,結果同學們一來到操場就有些開始躍躍欲試,有的在墊子上翻滾,有的甚至在學劉翔進行跨欄了。上課后,宣布完本課內容:障礙練習,并說:“同學們能不能利用籃球場上的各種器材進行障礙練習?”結果大家都興致盎然進行練習,有跳、有跨、有鉆……教師也參與到各個練習場地中去,積極的引導學生練習,并及時的對那些做的好的同學給予肯定,讓他們向全班展示,最后,我讓學生自己分組討論,擺設器材進行越過障礙游戲。結果這節課上得很成功,同學們既得到了鍛煉,又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感、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合作精神、培養了集體意識、激發了學生參與的興趣和積極性,這正是新課程所需要的。
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意義。在傳統的體育教育中,教師重視的是“跟我做”,要求學生所做的動作必須和老師做的一樣,如果老師的動作不規范,那么,這個班幾乎所有的同學動作動作都有可能不規范。學生可以不知其然,更不必知其所以然,只要做到“依葫蘆畫瓢”就算完成了學習任務,這樣助長了學生學習的依賴性,泯滅了學生的創造性,同時學生也不會有良好的情感體驗。而新課程以“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師心中要裝著每位學生的喜、怒、哀、樂和身心健康,把學生看成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將學生全面發展放在首要地位,尤其是創新意識能力的培養。
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水平五的發展跳躍、平衡和協調能力的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中更好展示自己并得到鍛煉?我安排了跳繩教學課,讓學生以自己手中的繩子玩出各種各樣的花樣,如自創各種跳繩方法(單、雙腳跳,雙人合作跳,多人合作跳……),同時我在學生跳繩的過程中及時的發現那些有創意的學生,去肯定他們,贊揚他們,并及時讓他(她)們在全體同學面前展示,從而體會成功的喜悅感。
四、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
確立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的思想。學生在身體機能、先天素質、個人愛好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我們不能要求每個學生籃球、排球、足球樣樣精通,跑、跳、投成績均優秀,這是不現實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注重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性評價。因此,體育教師要樹立起新型的人才觀,并自覺地圍繞新課程的培養目標開展教育活動,著眼于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和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與能力的培養,尊重學生的個性與差異,發展學生的潛能,還要樹立新型的教學觀,自覺地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驗,并在實踐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方法,建立新的教與學的關系。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在快速跑教學中,同學們的速度素質參差不齊,有的天生就跑得快,而有的同學因為身體原因(肥胖、體質虛弱等等),怎么練也跑不快,如讓他們在同一起跑線上起跑,肯定跑不贏那些跑得快的同學,還勢必給那些跑得慢的同學心理上的打擊,時間長了對體育課就會形成一種逃避、消極的心態。要知道我們的體育課不是為了培養運動員,而是培養學生參與鍛煉來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我在快速跑教學中把實力均等的分在同一個小組練習,或跑得快的同學讓距離(如讓5米、10米不等)和跑得慢的同學一起練習,這樣同學們均能在體育課中體會參與的成功感和愉悅感;在快速跑的考核中,則采取平時成績與進步成績相結合,平時成績包括上課紀律、和同學們的協作能力、練習中積極參與程度等等,進步成績則是指最后的考核成績和前面考核成績進步程度來計算,兩者相加則是快速跑的最后成績,這樣跑得快和跑得慢的同學均在同一起跑線上,最大限度上激發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
五、轉換教師角色,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在傳統的體育課堂中,學生受到許多的限制,因而變得盲從依附,缺乏個性。而在新課程的課堂中,學生被賦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權利:擁有獨立思考、個性化理解、自由表達的自由和權利;享有質問、懷疑、批判教師或教材及其他權威觀點的自由和權利;有作為平等的一員參與課堂教學并受到平等對待的自由和權利;還有不因為自己見解的獨特或不完善乃至片面,而受到不公正評價或對待的自由和權利……。這些自由和權利大大地釋放了學生的個性和潛能,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也因此變得活潑敏捷、充滿朝氣。
作為新課程實施下的中學體育老師,要清楚的知道學生既是體育教學的對象,又是體育學習的主體,同時體育老師也要明白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中學階段的學生在15~18歲之間正處在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殊階段,我們廣大中學體育老師更要擺正位置,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由原來的師生不平等變為現在的師生平等關系,提倡師生在課堂中互動、共同發展,一起分享理解,教師由單純的說教者變成了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培養他們的良好心理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讓自己更好的成為中學生的人生路上的引導者。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