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和想象可以打破時空界限,不僅能增強教學活動的生動性,而且能使學生更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更牢固地掌握知識技能。語文教學尤其要充分利用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課堂質量。
聯想和想象,是由一個形象聯想到另一個形象,由一個形象創造出另一個形象的過程,是再現生活的能力,它根據人們對現實的記憶,把事物想象得形象逼真。《文心雕龍——神思篇》說:“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這里的神思,指的就是想象力。聯想和想象是藝術的翅膀,借助它,作者能浮想聯翩,“籠天地形內,挫萬物于筆端”,創造出生動的形象,感人的意境。
聯想,想象是人腦對于己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也就是說,想象不能憑空想當然,而必須在一定的表象的基礎上進行。因此,表象積累越多,想象力就越強。要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力,就要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學生閱讀理解作品。閱讀范圍越廣,所獲得的表象就越豐富,越系統化;隨著觀察力、情感和語言的進一步發展,他們的表象在性質上也發生變化。
學生的聯想和想象活動在教師言語的調節下進行,也以言語的形式表達出來。因此,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言,也是促進聯想和想象發展的重要條件。在教學中,教師的言語是啟發學生聯想和想象,促進學生言語發展的重要因素。教師要用正確、清晰、生動形象化的語言描繪事物。對于抽象的材料,也要設法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來說明。
在教學中以形象生動的語言豐富學生的表象,使表象成為可用語言外化的充滿深刻表現力的形象。教師恰當地運用語言,通過形象生動,富有情感色彩的語言描繪事物,準確地把內心感受轉化為外語言;通過自己的情緒、言語去感染學生,增強感受力,把學生帶入情境,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如我在初中七年級上冊童話故事《皇帝新裝》的教學中,我根據本文通俗生動的故事情節,用啟發式和民主參與式引導學生,并用較形象的語言去分析課文,學生聽得如癡如醉。講完課后要求學生通過自己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給課文續寫一個圓滿的結局。其中有些學生根據皇帝虛偽、愚蠢、自欺其人的本質,給故事續寫了一個更荒唐的結局。想象到皇帝游行結束后,看到自己當眾出丑,非常氣憤,回到皇宮后,就把騙子捉回來審問,準備治他的罪。騙子極力狡辯說,如果小孩不說真話,事情就不會發展到那種地步,該治罪的是小孩。皇帝似乎覺得有理,但該治小孩什么罪?皇帝大臣找遍了所有法典,都找不出,最后兩上騙子說應該治孩說真話罪,皇帝最終采納了騙子的建議。這樣,皇帝又再一次被愚弄了。這種想象更把皇帝愚蠢的本質暴露無遺,進一步深化了主題。有些學生通過美好的愿望,想象到皇帝游行結束回到皇宮后,對自己所作所為非常懊悔,認為造成這種結局是因為自己的糊涂,騙子的“高超”騙術和大臣的昏庸,最后決定把騙子處于死刑,兩個大臣和有關的官員給予免職,還重獎了敢說真話的小孩及其家長,并改掉了以往好穿新衣的癖好,把所有的精力放到治理國家上。不出幾年,就把國家治理得井然有序,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皇帝最終受到全國百姓的愛戴。這種想象把丑劇變成喜劇,普遍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愿望。這都是學生們大膽想象和聯想的結果,與形象生動的語文教學和民主開放式教學是分不開的。
我在九年級上冊《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中,也用上述的辦法去開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能力。我和學生一起探究完課文后,設計出一條想象性的題目,假設菲利普夫婦在船上發現一位百萬富翁像于勒,他們會怎樣?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寫成二百字左右的一個片段,可以改變原文的結局。學生馬上進行大膽的想象和聯想。其中有一位學生的象合情合理:菲利普在不經意間轉頭時,他的眼睛被什么吸引住了,他看到一個打扮入時,談吐不凡的老頭。這個老頭很像于勒,菲利普想馬上跑過去,親切高喊他的名字和擁抱他。但菲利普終于控制住情緒,偷偷跑到妻子面前,低聲說:“真奇怪,這位有錢人怎么這么像我的弟弟于勒。”妻子興奮地起來,尖叫道:“在哪?”菲利普指給她看。她也說太像了,簡直是我們有良心、正直的于勒。她興奮地對菲利普說:“你怎么還不去相認呢?”于是這一家人手忙腳亂一番,準備去相認,菲利普夫婦準備了許多要說的話……這個想象的結果很好,再一次把菲利普夫婦那種冷酷、自私、惟利是圖的性格暴露出來。
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