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如何貫徹新課程理念,培養出現代型、高素質、具有創新意識的國際人才是我們每位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作為一名英語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豐富的經驗,更要有獨特的課堂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果。
一、生動導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導入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課堂導入是進行課文整體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自然而又
巧妙的導入能集中學生的注意、活躍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是順利完成課堂教學的基礎。
經過多年的探究,筆者在興趣導入方面,通常用到:相關圖片影像導入、講故事、諺語導入、人物介紹、背景知識介紹、歌曲、猜詞法、學生熟悉的生活經歷甚至課文標題導入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全方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激起他們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信息輸入,充實學生的語言材料
英語教學的過程是英語語言實踐的過程,即英語語言的輸入和輸出的過程。無論是幼兒學習母語,還是學生學習
外語,其前提都是要保證有大量、有效的語言輸入作為基礎,即有良好的聽、讀語言輸入環境。只要有良好的語言輸入環境,幼兒就能學會母語,學生就可以學好外語。所以,學習英語必須多聽、多讀,通過聽讀兩個渠道由淺入深地向大腦輸入可理解的英語語言材料,保證英語語言材料在大腦中逐步積累。
在英語教學中應當采取“雙語教學”(Teach English through English)。也就是在課堂上盡可能用英語組織教學,只是適當穿插母語,爭取拋開漢語這根“拐杖”。無論在課堂上組織教學,傳授新知識,還是提問題,以及見面打招呼等,都要給學生營造一種學習英語的氛圍。老師堅持不懈、潛移默化的英語“輸入”, 可以提高學生聽的能力。除此之外,還要引導學生多聽英語廣播、多看英語電視節目、廣泛閱讀英語報刊雜志,拓展英語詞匯量,增加詞匯的再現率,掌握詞語的習慣用法及固定搭配,逐漸形成英語語感。只有保證了大量的語言信息“輸入”,才能保證學以致用的“輸出”,從而達到語言學習的最終交際目的。
三、語言實踐,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
語言產生于社會實踐活動,它又在實踐中得到發展和提高,離開了實踐,語言就不復存在。學習英語也不例外,不但要多聽、多讀,而且要多說、多寫,以提高語言的綜合表達能力。要達到此目的,我們必須從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轉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
我們要改變陳舊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做到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給學生更多的表現機會,老師只是一個導演,學生才是演員。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實踐練習,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英語實踐練習,筆者通常會在課前設立“一分鐘演講”,課堂上就本課所學內容開展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口頭作文等。同時,課后作業布置一些實踐練習。如我們講到被動句式“It is made of...”“It is used of ...”的用法時,讓學生每人做一個小制作,第二天學生邊欣賞邊用英語講述由什么原料制成及其用途。這樣的作業,學生既感興趣,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課堂上只有盡可能多地進行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并通過大量的語言實踐活動,才能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從而達到英語課堂教學的真正有效或高效。
四、情感投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情感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移情和調節作用。教師要進行情感教育,要熱愛、理解、尊重每一位學生,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美國人林格倫《課堂教育心理學》中指出:“師生之間濃厚的感情是搞好教學的前提,不熱愛學生的教師永遠不會成為優秀的教師,一堂沒有情感的課是一堂不成功的課。”在英語語言教學中,學習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而情感可以縮短教師與學生的距離,讓師生通過心靈去對話。因此,在教學中以情感為突破口,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提高教學效果。
五、巧妙總結,為下一節課埋下伏筆
懸念在心理學上指人們急切期待的心里狀態。在教學接近尾聲時,對本文做個小結或回顧,提出一個或幾個與本文有關的問題,為下文學習埋下伏筆。這不僅能使學生產生好奇心,更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善始善終是英語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尤其對初級英語學習者,更為重要。
責任編輯趙靄雯